
10月29日下午,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在競園藝術中心推出了一加的第三款手機“一加X”。一加2離一加1的發布時間是462天,而一加X距離一加2的發布卻僅僅只有91天。
雖說一加X在今年一加2發布之前劉作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了它的存在,但如此迫不及待地推出今年的第二款產品,也說明了一加在競爭激烈的國產手機市場中的成熟和焦慮。
品牌成熟、低端挑戰以及一加自身的融資和擴張計劃,這正是一加X這樣一款輕旗艦誕生的內外催產劑。
品牌成熟之后:擴張成為必然選擇
在國產手機市場中,靠單品戰略一騎絕塵的產品不在少數,何為“單品戰略”,就是堅持主推單一產品、單一包裝、單一品牌、單一賣點、單一廣告語,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單一、清晰、鞏固的品牌形象。這是中小型企業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成功之道。
對于任何品牌來說,走單品策略都可以樹立清晰、簡潔的產品特點和品牌形象。一個標桿性的產品總能奪人眼球。這是初創品牌的慣用做法,也是力量不足時最經濟的選擇。
單品也是產品,只要是產品,就必然符合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其導入、增長、成熟、衰退的過程。也需要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一樣,導入新的、升級的單品,進行產品線的補充和延長,實現“鳳凰涅槃、于火中更生”。
從國內外單品擴張的案例來看,單品走向成熟后,開花結果豐富產品線幾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所以后來我們看到無論是以iPhone、Galaxy系列的國際產品,以小米、魅族乃至是錘子為代表的國內品牌,最終都走向了豐富產品線,推出多款手機的多樣化競品路線。
以iPhone、Galaxy為代表的國際產品為例,iPhone在走過iPhone3GS、iPhone4等早期的一代產品打天下的路線后,往往采用多代產品共存,滿足不同價位段用戶需求的方法實現多樣化競品路線。而國內市場,走過高速成長期后,小米為了覆蓋更多用戶,已有紅米、小米兩大系列,下至499元上至2999元,給了消費者最大的選擇空間。而魅族、錘子如今無一例外地都走向了擴充產品線的戰略。魅族上有Pro系列產品,下有魅藍子品牌,如今在售的魅族系列機型已達9款之多。錘子在錘子一代推出一年之際也推出了堅果手機,以此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
在誕生一年有余之際,一加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固定用戶群體,品牌形象也逐漸趨于成熟,選擇擴張產品線加速發展,正是一加最恰到好處的做法。
實際上,一加過去兩款手機設計語言也太“man”,5.5寸的大屏很大程度上將女性群體和喜歡小屏群體拒絕在外,筆者一直對一加這一品牌有著獨特的好感,但從未購買一臺一加手機正是考慮了屏幕太大這一因素。如今推出小屏幕手機,一加正是在細分自己的用戶群體,爭取更多的用戶數量。
內外承受重壓:順勢推出中端機型
如果說品牌成熟只是一加X誕生的主動因素的話,如今國產手機市場上的激烈競爭環境以及一加的融資計劃則是一加X推出的被動因素。
今年9月、10月可謂是國產手機的黃金發布期,小米4C、魅藍metal、樂視超級手機1S等一眾國產1000—1500元檔位的中端機型層出不窮。
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個問題,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正在逼迫各個廠商將1999元檔位降低到1000—1500元檔位,國產手機市場正在越戰越低。
實際上,一加1代雖說做工、設計都足夠優良,但最后的銷量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今年7月。劉作虎在微博上談到,一加1代全球銷量已超過150萬臺,其中60%在海外銷售,主要覆蓋是成熟的歐美市場。
想靠一加1來應對這些新機型的挑戰不現實,推出一款價格為1499元的一加X來面對中端市場的沖擊,則是較為實際的做法。一加X雖然產品規劃很早,除去品牌擴張的因素外,某種程度上看,一加X也可以看作是一款防御之作。
一加X推出,有沖擊銷量的沖動,也有加速融資的考量。
今年4月,加聯合創始人CarlPei面對媒體公開采訪表示,該公司正在展開融資談判,希望借助硅谷風險投資公司的幫助來增加員工總數并擴大產出。劉作虎計劃今年賣出300萬至500萬智能手機,明年達到1000萬部。
參考一加1代的銷量,300萬至500萬的目標靠一款一加2來實現有些不太可能,推出一款價格相對較低的一加X則較為現實。
一加想靠一款一加2代應對這樣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些吃力。一加1代150萬的銷量在某稱程度上也說明了產品戰略對品牌擴張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因素的影響。
一加X作為一款輕旗艦,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外觀做工都可以看作是精品,1499元的價格在1000—1500元檔位也有較強的競爭力。對于一加而言,一款相對低廉的手機是面對市場競爭時被動誕生的產物。
劉作虎反復強調,我們不做千元機,千元機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我們想要的品質。一加一直走的是小而美的精品路線,如此激烈和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加未來在豐富產品線這個層面上可能會做出更多權衡。
后記:
作為一個初創品牌來說,執行單品戰略是誕生初期的無奈做法,人力、物理、財力有限,想要做到極致、做出口碑,只能靠單品取勝。但隨著初創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產品受眾越來越大,想靠單品戰略繼續取勝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