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堅守實業挺起中國經濟脊梁自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提出"工業4.0"的概念后,物聯網、服務、信息化等時代特征逐漸被更多地引入到工業化之中。今年5月8日,被認為是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再次成為各行業熱議的話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當前制造業的發展時期仍處于一個特殊階段。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規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躍居世界第一,一方面,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歷程中缺乏厚重的基礎、引領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先進技術,產品質量提升、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制造業升級轉型依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脈絡,必須在堅持實業發展,在提升先進工業技術的同時,緊盯新的信息產業發展動向,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
對于這一點,許多中國制造業企業也在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TCL,即為其中的代表之一。
工業4.0時期的堅持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落地讓數據化、交互化、智能化等新技術不斷"入場",成為中國制造業加速進化的催化劑。在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在積極推進轉型的同時,亦有一些企業清醒地看到,企業的轉型提升固然重要,但更要堅守制造的本質--他們堅信,實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中國的脊梁,需要去堅守,去發展。
2015年9月25日,TCL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上直接向世界喊話:未來全球創新和發展的中心在中國。實業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脊梁,只有堅守實業,才能撐起中國的脊梁,TCL堅守實業34年,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挺起中國經濟脊梁。
在李東生看來,"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一脈相承,體現的都是開發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然而對于中國工業來講,提高工業能力永遠是核心。
目前,TCL旗下的華星光電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智能化機器人,走在世界前列,可看作是中國工業2025或者是中國工業制造4.0的一個雛形。
超越自我不停歇
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的思維。企業需要做的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轉變企業經營的思路和產業結構,構建新的競爭力。在家電行業整體都面臨更為嚴峻形勢的時候,企業一方面要轉型,一方面要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而這主要來自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在構建新的競爭力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2014年初,TCL提出"智能+互聯網"、"產品+服務"的"雙+"戰略轉型,并將產業結構調整為7大產品業務領域、3大服務業務領域以及創投及投資業務,共11個業務板塊。其中產品業務領域包括TCL多媒體電子、TCL通訊科技、華星光電、家電產業集團、通力電子、商用系統業務群和部品及材料業務群;服務業務領域包括互聯網應用及服務業務群、銷售及物流服務業務群以及金融事業本部。
新的"7+3+1"結構,為TCL的價值增長打開了新扇面。2014年,TCL營收和利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營業收入1010.29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47%,實現凈利潤42.33億元,納稅總額59.6億元。2015年TCL品牌價值710.28億元人民幣,連續10年蟬聯中國彩電業第一品牌。
但無論怎樣轉型,TCL都在堅守制造的本質,目標則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為實現這一目標,2015年,TCL制定了"雙+"戰略和國際化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通過"雙+"戰略轉型建立新的業務能力,通過國際化完善全球業務布局,提升海外市場份額。
在不久前結束的TCL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李東生表示,未來將推動國際化的進一步升級,加快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同時,擴展并升級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中國政府政策和資源優勢推進合作,重視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市場潛力,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積極推進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業務的落地,在當地投資建廠,實現TCL與合作伙伴的共贏。
"傳統企業的轉型比新的企業要難上許多,企業經營的觀念、商業模式、互聯網應用服務的能力,這些都需要重新探索和建立,這個過程對傳統企業來講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過程中會要不斷自我否定,無異于脫胎換骨。"李東生頗有感觸。
盡管去年TCL營收過千億、利潤創新高,但李東生仍清醒地看到,行業的整個競爭環境不一樣了,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以TCL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型企業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在國際舞臺的強大競爭對手面前保持優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國的制造型企業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重塑企業自身品牌,重塑中國制造業的國家品牌。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唯有堅守實業,才能挺起中國經濟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