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至“天花板”,中國手機企業在大規模出海過程中所遭遇的專利訴訟案件正快速增長。
那么,作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生產和制造地,中國手機企業為何在海外市場屢屢遭遇專利訴訟甚至市場禁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與國際巨頭企業相比,國產手機企業大多成立時間不超過15年,在移動專利和基礎核心專利方面積累薄弱;另一方面,過去國內監管部門對企業專利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在助長國內企業“山寨”國際品牌泛濫(特別是汽車與手機行業)同時,也讓國內企業在發展中對專利問題趨于淡漠。
但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向海外,在要求“中國質造”硬實力提升的同時,專利和創新等軟實力也開始接受國際市場規則的真正考驗。比如對知識產權要求嚴苛的美國市場,HTC因2011年遭遇蘋果專利訴訟被美國禁售,成為其市場調頭向下的關鍵轉折點。即使強如三星,也因外觀專利訴訟問題被判決賠償5.48億美元,并且有繼續擴大之勢。
有意思的是,真正走出去的中國手機企業,如華為、中興、聯想、TCL等都是非常重視專利積累和風險的企業,這是因為海外知識產權訴訟標的動輒上億美元,沒有知識產權就跟戰斗者沒有武器一樣。比如聯想為了拓展國際市場,以29億美元從谷歌收購摩托移動、其中特別強調的是2000項移動專利和其他專利授權組合。華為更是在拿出每年超過10%的營收用于研發,2015年投入金額超過500億元。目前華為專利申請總量達數萬件,其中與終端相關的專利近2萬件。國際市場上,擁有價值相等的專利才能達成合作與交叉專利許可,如華為近日宣布與愛立信續簽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覆蓋了兩家公司包括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在內的無線通信標準相關基本專利。根據協議,雙方都許可對方在全球范圍內使用自身持有的標準專利技術。
國際品牌在走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同樣重視對自身和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來自中國國家知識產權網站查詢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蘋果就與華為達成一系列專利授權協議,開始向華為繳納專利授權費用。而根據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5廣東省專利監控報告》披露,華為在專利許可人中排名第一,許可專利數量785件,蘋果公司在被許可人中排名第一,被許可專利數量755件,據信大都來自華為。

不過與蘋果、三星等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市場過程中,即使在國內市場對對待專利和創新的態度也并不積極。如近日有業內消息人士近日對《壹觀察》透露,自華為Mate7手機發布之后,已發現有樂視、海爾、夏朗等諸多機型被國內廠商抄襲,導致國產手機企業在硬件外觀設計上遭遇創新和專利困境,產品趨于雷同化。針對這一問題,該消息人士稱華為近期準備發動一場針對國內數家手機企業的外觀專利訴訟,中國手機企業國內首場外觀專利大戰有望于2016年開始打響。
在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向海外市場,參與海外企業并購和游戲規則制定的今天,已經很難在用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雙重標準”來規避專利和創新問題。《壹觀察》分析認為:
1、中國手機企業更應重視外觀專利。
核心專利與基礎應用專利對于目前大多數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由于積累薄弱,一般都會遵守國際市場游戲規則。但在外觀專利方面,國內在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方面還是比較薄弱的,主要是處罰力度不夠、評判標準模糊。具體而言,針對外觀設計抄襲的指控,只要能指出兩者在設計細節、用材等方面的5處差異,該指控就不會成立;在侵權的處罰金額方面,數千至上萬元的罰款對于產權保護根本起不到作用。導致中國企業在汽車、手機、白電等領域“山寨”現象非常嚴重。
核心專利與基礎應用專利對于目前大多數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由于積累薄弱,一般都會遵守國際市場游戲規則。但在外觀專利方面,國內在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方面還是比較薄弱的,主要是處罰力度不夠、評判標準模糊。具體而言,針對外觀設計抄襲的指控,只要能指出兩者在設計細節、用材等方面的5處差異,該指控就不會成立;在侵權的處罰金額方面,數千至上萬元的罰款對于產權保護根本起不到作用。導致中國企業在汽車、手機、白電等領域“山寨”現象非常嚴重。
但在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過程中,國內的“經驗”和目前產品組合正成為最大的專利訴訟風險。如美國法院對外觀設計的損害賠償會采用"全部利潤"規則(“entireprofit”rule),在蘋果三星的專利世紀大戰中,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CAFC)認為,參照專利法第289條明確規定,根據包含授權外觀設計的制品獲得的全部利潤授予損害賠償,故宣判三星堆蘋果的三件外觀專利訴訟賠償額高達數億美元。
從外觀設計專利權的運用過程中看,因其裝飾性/易觀察等特性,很容易辨識是否侵權,容易獲得銷售禁令。具體包括:打假辦執行打假措施、查封生產地(行政機關);外觀設計專利權在海關備案后,海關可對涉嫌侵權產品執行扣貨(海關);在訴訟時,法院送達裁定,采取銷售禁令等措施(司法機關)。套用在蘋果起訴HTC侵權案件中,直接導致HTC在美國相關產品遭遇市場禁售,對HTC品牌、運營商合作渠道、產品積壓等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中國制造“質劣價低”與企業“微笑曲線”。
在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現在并不缺乏制造能力與制造工藝,但是過去30年中國制造企業很難誕生全球化高溢價品牌,一件在中國制造的產品打上國外奢侈品或者高科技企業品牌,就會產生10倍以上的增值。這說明中國制造企業更多在依靠工業流水線與人口紅利在賺“辛苦錢”,并沒有產生太多企業與品牌附加價值。
在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現在并不缺乏制造能力與制造工藝,但是過去30年中國制造企業很難誕生全球化高溢價品牌,一件在中國制造的產品打上國外奢侈品或者高科技企業品牌,就會產生10倍以上的增值。這說明中國制造企業更多在依靠工業流水線與人口紅利在賺“辛苦錢”,并沒有產生太多企業與品牌附加價值。
制造行業推崇的“微笑曲線”就是一條對產業附加價值的準確定義,中國手大多數機行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實際上目前缺乏的是左右兩個曲線,也就是知識產權與品牌能力,這也是大多數國產手機企業“微笑不出來”,陷于紅海市場價格戰的原因所在。華為Mate7是國內手機企業在高端市場突破的經典案例,背后則是16年來不斷的巨額技術研發投入,以及2011年以來重金用于品牌規模與市場營銷。中國手機企業對Mate7的設計抄襲,只能是暫時的出貨量提高,實際上傷害的“微笑曲線”中兩個重要的能力提升。
3、重視知識產權才能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為何會苦于紅海市場競爭?為何在歐美成熟市場,甚至新興市場都沒有這種慘烈競爭發生?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為何會苦于紅海市場競爭?為何在歐美成熟市場,甚至新興市場都沒有這種慘烈競爭發生?
一方面,中國是全球制造基地和重要手機供應鏈集中地,這方便了中國手機企業有資源進行價格大戰。另一方面,由于對外觀設計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執行不到位,有研發就會有成本,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顯示,導致中國智能手機企業更多選擇“山寨”方式降低成本,通過價格戰獲取市場優勢,進而導致了各家手機企業產品越來越雷同,手機企業對方案企業和原創設計企業盡可能壓低價格而不是高價獲取創新。
從這個角度而言,解決不了國內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法律執行問題,硬件同質化問題就不可避免,對消費者來說也不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4、“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實妨礙。
美國企業為何會誕生Facebook、特斯拉等對全球行業創新都有深刻影響的科技公司?而中國科技企業則會更多糾結于“巨頭來了怎么辦”的生死問題?這背后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問題。
美國企業為何會誕生Facebook、特斯拉等對全球行業創新都有深刻影響的科技公司?而中國科技企業則會更多糾結于“巨頭來了怎么辦”的生死問題?這背后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問題。
目前的中國科技企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下,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風投支持下的價格戰補貼、資本支持下的行業領頭羊合并,這風風火火的背后實際上還是資本的作用。而對于大量創業者而言,沒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環境,創新被競爭對手“山寨”并在資本支持下迅速壯大的案例時有發生。在2015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已明確提出“保護知識產權”。這對于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驅動戰略非常關鍵,同時也表明從管理層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中國未來關于知識產權的法規和執法力度也必然會提升到重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