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K宸鴻(3673.TW)董事長江朝瑞在回應股東質疑投資失誤導致股虧損時表示,前期投資中大尺寸WIN8觸摸屏的失誤,不僅僅是宸鴻一家,而是行業對行情有所誤判。未來,手機面板導入OLED之后,2017年觸控產業進入新的階段,宸鴻前期開發的納米銀(SNW)技術將更有機會,也需要重新啟動。
2015年宸鴻提列中大尺寸觸控面板廠達鴻設備減損及納米銀膜工藝設備減損,導致全年大虧新臺幣200億元,每股虧損金額達新臺幣57.86元。宸鴻此前布局中大尺寸觸控面板時,除了大建OGS玻璃觸控面板線外,TPK還與Cambrios合資成立了TPKFilm,專門研發納米銀SNW技術,投入資本1500萬美元。隨后日本寫真也加入進來,并增資到2500萬美元,TPK、日本寫真及Cambrios三方的股權比例分別為65%、25%及10%。
由于TPKFilm業務跟中大尺寸OGS電容屏一樣未能有效開展,2014年底TPK解散了100多人的納米銀團隊,投資建設的GF膜生產線也閑置封存起來;2015年Cambrios也漸漸在行業中失去聲音。
進入2016年,行業一致認為蘋果將在手機產品導入OLED,由于OLED可以實現柔性顯示,以柔性概念出現的納米導電材料納米銀、納米碳管、石墨烯等相關材料再次被炒作起來。據江朝瑞的分析,未來OLED應用走向可撓式、可摺疊彎曲,不再是以往硬梆梆的材料,而是走向柔性材料,OLED的出現將為觸控產業帶來一波新脈動,打破目前停滯不前的狀況。
一旦OLED走向可撓式,原有ITO材料可能因為摺疊彎曲出現斷裂的狀況,而金屬材料有機會崛起取代ITO,先前F-TPK宸鴻所研發納米銀(SNW)技術,亦開發出新一代材料,有機會應用在OLED觸控上。
臺灣觸控面板企業除宸鴻曾在中大尺寸上有開發納米銀產品外,業成也與美國觸摸傳感器廠商CimaNanotech合作生產金屬網格產品,介面則自己開發了自己的銅基金屬網格產品。大陸方面則有蘇大維格和歐菲光曾大力投資納米銀金屬網格業務。由于均沒有足夠的市場應用可消化各自的產能,歐菲光也跟宸鴻一樣,在2015年關閉了納米銀的產線,終止了相關業務。目前還有在市場上零星發聲的,只有介面、業成和蘇大維格。
而生產柔性OLED顯示屏的三星和LG,已量產的產品由于彎曲曲率要求不嚴,在觸控材料上,仍是采用ITO材料。在傳聞蘋果的OLED顯示屏訂單中,據韓媒報道,主要是由三星生產,而且貼合技術也掌握在三星手里,貼合代工也是由三星來完成,外界很難切入相關的業務。不過外界也有相關機構猜測蘋果不會采用三星現有的On-Cell觸控工藝,而是會采用外掛式薄膜觸控面板再全貼合,因而會有薄膜觸控面板釋放出來,讓宸鴻、業成有單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