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和微軟終于離婚了
諾基亞和微軟,曾經代表了一個最輝煌的時代。一個連續14年統治了地球人的口袋,另一個至今仍占有90%的桌面PC份額。2011年,諾基亞和微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始了一段令人羨慕的蜜月期,然而事實證明,負負可以得正,但正正卻未必得正。
2016年5月18日,諾基亞在同一天確認了將智能手機業務授權和將功能機業務出售的消息,不曾到來的七年之癢,這兩大巨頭終于在婚姻的第六個年頭宣告了完全的破裂。很多人滿心期待地以為諾基亞將會攜手Android王者歸來,但事實上,對于諾基亞而言,手機已經成為過去式,除了通信業務之外,這位曾經的芬蘭手機巨人已經開始進軍數字醫療和虛擬現實市場了
老牌廠商依舊尷尬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話是對一些老牌手機廠商的最真實寫照。
五年前,正是塞班王朝倒塌,巨人諾基亞衰落的那一年,臺灣宏達電(HTC)市值暴增至335億美元,一舉超越諾基亞成為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手機廠商,然而,在短短的兩年之內,HTC遭遇多重變故,出貨量最大的北美市場遭到蘋果、三星狙擊,率先失守,而大陸市場由于介入太晚,無法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小米相競爭,至此,曾經的輝煌已經蕩然無存。
另一個例子是索尼。索尼這兩個字,或者說“SONY”這四個英文字母,已經到了能讓人“一見其名便高潮”的程度,然而,索尼移動的卻在虧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時間撥回五年前,同樣是諾基亞衰落的那一年,iPhone4s發布后不久,索尼做了一件所有媒體都不看好的事:收購愛立信,業界認為索尼已經錯失了智能手機崛起的機會。
不過,五個月后一款以“SONY”為名的LT26i打了所有媒體的臉,一年后的L36h甚至在上市40天后收獲了460萬臺的好成績——然而,故事也就到此為止了。被寄予厚望的OneSony手機“XperiaZL39h”(Z1)由于產品上的各種問題,成為了索尼移動噩夢的開始。
智能手機行業翻天覆地的這幾年,包括HTC、索尼、Moto在內的許多老牌廠商集體迷失,沉睡在舊夢中。缺乏創新和策略的保守,已經讓他們缺失顛覆這個市場的能力,那么就只能被顛覆。
酷派改姓賈了
現在提起“中華酷聯”四個字,多有一種諷刺的味道。曾幾何時,作為國內四大手機廠商之一的酷派,在3G智能手機市場爆發的那幾年,憑借低價多款和捆綁運營商的策略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甚至在2013年,酷派以9.1%的占有率穩居國內手機市場第三。
然而,隨著運營商停止終端補貼,對于銷量和出貨能力過度依賴運營商渠道、補貼的酷派而言,這是最可怕的夢魘。自有線下渠道乏力、互聯網電商渠道缺位,產品幾無競爭力的酷派開始掉隊。
另一方面,樂視憑借著強大的營銷實力和資本,成為去年國內手機廠商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然而,對比華為、小米、OPPO等廠商,樂視手機不及千萬的銷量事實上難以在國內這個風云變幻的市場中站穩住腳,樂視手機的位置遠遠沒有其在業內和市場的曝光度那么耀眼,甚至可以說其依然處在邊緣化的狀態。樂視自己也清楚,市場不是靠幾張“PPT”就能忽悠被自己忽悠住的。
不久前,樂視以10.47億港元再次購買酷派11%的股份,加之去年樂視以21.8億元入股酷派占比18%的股份,樂視目前共計持有酷派28.90%的股份,成為酷派第一大股東。此舉恐怕是盯上了酷派在研發、專利、渠道和供應鏈上的優勢。
酷派在技術領域并不弱,其全球專利總儲備量超過7000件,商標和域名也在全球形成了完整布局,對于樂視而言,這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此外,也方便樂視的移動業務在全球范圍內的運營,減少海外市場的知識產權糾紛。
市場:中端需求增長、格局變化、VR成新焦點
千元機開始降溫,中端需求增長
千元機市場可以說是去年手機行業的焦點,而有不少廠商憑借千元機市場獲得了較大的增量。不過,今年上半年的千元機市場相似開始降溫,而中端市場則有所增長。
根據尼爾森智能設備份額監測平臺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今年前四個月,中高端智能手機(2000元以上機型)的整體份額增長近1.17%(其中蘋果的市場份額下降1.67%,而非iOS陣營2000元以上整體份額增長2.84%),而1000元以下機型的整體份額進一步下降,降幅為1.26%。
由此來看,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的消費還在升級,也就是說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體驗更好的產品。
OPPO和vivo躋進全球前五
在今年上半年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應該是OPPO和vivo在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躋進了前五名,而去年宣稱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小米卻變成了others(被擠出前五)。
各大手機品牌中國線下市場銷量對比(2015.06→2016.06)
手機品牌銷量增減
OPPO+111.8%
華為+30.3%
VIVO+72.3%
蘋果-12.9%
三星-20.8%
金立+113.9%
魅族+68.5%
樂視+8550.1%
百立豐+1567.2%
酷派-40.4%
小米-50.9%
聯想-71.8%
然而,相較去年的市場表現,OPPO/VIVO在今年第一季度獲得的成績的確讓人倍感意外。只能說,這是OPPO/VIVO在線下渠道和多渠道宣傳優勢的體驗,而且恰好遇到中端市場需求增長的介段。
VR成為手機廠商的新焦點
毫無疑問,VR是今年智能硬件領域的新焦點。目前VR市場可以說相當“熱鬧”,高端市場有HTC、索尼以及oculus,而低端市場的暴風魔鏡、千幻墨鏡等VR眼鏡也在快速發展。此外,各手機廠商也紛紛進入了VR領域。
VR開始受到智能硬件廠商關注的初期,HTC和索尼便開始涉及到該領域,而三星隨后推出了GearVR。接下來,樂視、華為以及中興等手機廠商也紛紛發布了自己的VR產品。截止今年上半年,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表現了進入VR領域的跡象。
此外,谷歌在今年I/O大會發布了DaydreamVR平臺,該VR平臺主要的功能包括提供手機VR相關的系統支持、VR硬件設計的提供參考標準,以及發展VR平臺的內容資源。谷歌的DaydreamVR平臺更是鼓勵了更多的廠商去研發VR硬件產品,以及協力發展VR平臺的內容資源。
由此來看,VR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的新焦點。當然,手機廠商的加入將會加速VR概念的普及,而且還會推動VR平臺的內容發展。
產品:小屏市場真假“回暖”、3DTouch被冷落、創新力度不足
小屏市場真假“回暖”
隨著iPhoneSE的發布,國內手機市場上掀起了一陣“小屏旗艦”的熱潮,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小屏手機屏幕尺寸多數都在5.0左右,而iPhoneSE的屏幕尺寸為4.0,換句話說,這些手機廠商只不過是借著蘋果的勢,乘機玩一個營銷套路而已。
2013年,在三星的強勢推動下,全球的手機市場開始向大屏手機方面發展,4.0、4.5、4.7、5.0、5.2、5.5乃至6.0的屏幕尺寸,在不同的階段都承擔過“大屏”的稱號。
時至今日,人們對屏幕尺寸屏幕的需求開始穩定下來,基本上集中在4.7、5.0、5.2和5.5英寸這幾個尺寸之間,大小屏的概念開始模糊,對于消費者而言,需要的是一個舒適的屏幕尺寸,并不會特別在意大小屏幕之分,因此,所謂的“小屏回流”其實是個偽命題。
另一方面,供應鏈方面對于屏幕尺寸的生產也基本穩定在前文提及的幾個尺寸中,對于手機廠商而言,打造“真正”的小屏手機(4.7以下)需要重新開模生產,期間成本提高了不少,加之這些小屏手機多數為中低端機型,這種可能性更低,因此,小屏市場“回暖”的說法并不準確。
3DTouch被冷落
以往,蘋果每次發布的iPhone上所展示出的新技術在不久之后都會有許多手機廠商進行跟進,然而,自去年蘋果在iPhone6s/6sPlus上搭載的3DTouch壓力觸控技術以來已經10個月了,為什么目前整個Android陣營都還處于觀望的狀態,僅有若干個廠商推出了相似的壓力觸控技術?
其一,3DTouch目前的應用場景實在有限,除了充當“右鍵”功能之外用處不大,并不像之前在iPhone5s上出現的指紋識別技術那么具有顛覆力和實用性,這是多數廠商保持著保守態度的最重要原因。
其二,3DTouch技術并不成熟,除了蘋果自研的壓力觸控技術,目前只有Synaptics推出的ClearForce方案,然而從目前僅有的幾款支持壓力觸控的Android手機來看,其交替體驗并不令人滿意,和蘋果相比差距明顯。
其三,Google并未對原生的Android開放這項壓力觸控技術的API,這意味著每個做壓力觸控的手機廠商都有單獨的API,對于軟件廠商而言,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軟件開發的成本,特別是在這項技術并沒有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多數軟件廠商更不會為每個品牌的手機做單獨的適配。
創新力度不足
2016年延續了上一年的節奏,整個手機市場創新乏力,沒有任何足矣顛覆市場的新技術出現——就算是蘋果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手機廠商進行了新的嘗試。
LG今年推出的旗艦手機G5一改此前的設計,成為了今年MWC大會上兩大明星機型之一(另一個為三星GalaxyS7/S7edge)——原因就在于G5是一款“模塊化”手機。嚴格意義上講,G5和真正的模塊化有所區別,甚至還不如谷歌的ProjectAra模塊化地那么徹底,盡管G5的市場表現如何目前還未可知,但至少是一種新的嘗試。
此外,今年的定制機似乎很火。繼去年火爆的鋼鐵俠版GalaxyS6edge之后,三星今年推出了蝙蝠俠版GalaxyS7edge,同樣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此外,OPPO推出了巴薩定制版、TFBOYS版定制R9,在消費者中也頗受歡迎。定制機的火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技術創新乏力的尷尬。
總的來說,手機行業在過去半年期間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也留下了不少遺憾。如,眾人期待回歸的諾基亞最終宣布放棄手機市場。比較意外的則是,OPPO和vivo在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躋進了前五名。產品方面,雖然創新力度仍然不足,但還是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如采用模塊化設計的LGG5。最后期待手機行業下半年又出現新的格局,以及帶來更加驚艷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