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農歷新年剛過,多家第三方咨詢公司陸續發布智能手機市場2016年“瑯琊榜”。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其中,OPPO超越華為成為智能手機市場新霸主。曾經多次創下手機銷售記錄,去年還是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小米卻跌至第五。同時,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也已出爐。全球銷量前五分別為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其中,三家中國品牌合計占有全球近20%的市場份額。
不難看出,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手機廠商的競爭日益激烈,雖然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話語權在不斷提升,但是面對三星和蘋果這兩個巨頭的狙擊,國產手機該如何出招,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各出奇招 格局生變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實現同比8.7%的增長,大幅領先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OPPO、華為、vivo、蘋果和小米分別以7840萬臺、7660萬臺、6920萬臺、4490萬臺和4150萬臺位居前五。值得注意的是,十分看重中國手機市場的蘋果手機,市場份額首次出現下滑,不足10%。
近兩年,OPPO的表現堪稱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匹黑馬,線下渠道的大力布局,便是OPPO的制勝之道。據了解,2014年底,OPPO擁有近14萬家銷售網點,該數字在2015年底激增到20萬家。在門店布局上習慣與OPPO比鄰而居的vivo也在2016年完成了線下渠道的密集布局,線下零售店已達到25萬家,售后服務中心達430余家。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過去兩年是中國手機線下渠道爆發的兩年,而這兩年OPPO的線下渠道的分布,要遠超于其他手機品牌,這也就是OPPO為何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發的原因。”
同時,王艷輝強調,渠道并不是單一的門店,而是要和營銷策略、售后服務、手機質量所有環節同步運行,才會發揮這么強勢的作用,這也體現了企業整體的實力。
而華為從一開始就選擇從一二線城市切入,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如2016年4月華為發布的P9/P9 Plus借助徠卡雙攝功能,2016年底發布的Mate 9在拍照、芯片、系統優化上均有巨大突破。這些產品的創新,也讓華為逐漸成為國內中高端手機的一員。
在打開中高端市場后,華為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地位也隨之樹立起來。利用口碑效應,之后通過渠道下沉策略,華為逐步補齊三四線城市線下渠道短板,從而將全國市場迅速鋪開。
而曾經站在“風口”上的小米,2017年顯得格外揪心,銷量下滑讓小米焦慮。在國產手機紛紛要漲價的時候,小米的“性價比”還能堅持多久?想要堅持性價比,就必須有銷量,而成本控制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銷量。在供應鏈上,小米銷量的下滑等同于其議價能力的下降。
事實上,中國手機市場的變化實在太快。前兩年才形成的“中華酷聯”格局中,也只有華為依然挺立。2013年中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冠軍三星,在2015年就已跌出前五;2014年和2015年的出貨量冠軍小米,在2016年也跌至第五;華為本來最有希望成為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冠軍,但誰曾想,最終被OPPO“截殺”。
小米科技總裁林斌此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曾表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太過激烈,預計最近幾年沒有誰能一直穩坐老大的位置。
把握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市場找空間
IDC對于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分析顯示,以OPPO、vivo為代表的時尚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定位年輕消費群體,其通過最流行的明星代言和娛樂節目的廣告投入,以及遍布全國的線下零售布局,使用戶對其品牌印象深刻。而以華為為代表的技術見長的全球化品牌,則憑借其領先的產品配置、功能設計以及卓越的產品體驗獲得用戶認可。作為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品牌,OPPO、華為和vivo在商業模式上的快速調整也極大地提升了品牌的市場銷量。
業內人士認為,華為與OPPO之間的激烈競爭,反映出整個國產手機市場的活躍度。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任何市場變動都有可能讓整個行業的格局發生改變。只要手機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匹“黑馬”。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雖然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國產手機在智能手機市場,通過自身的努力,不論是營銷創新還是渠道創新,抑或技術創新,在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高端機或高價機還是被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占領。一方面這里面包含了巨大的品牌附加值,另一方面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成果,而這也正是國產手機從現在的做大,到今后的做強,所需努力的方向。”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隨著國內手機市場紅利的逐漸消失,如何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顯然已經不像之前那么簡單了。各大國產手機廠商也早已將關注點轉向海外。據IDC報告顯示,小米在2016年7月和8月連續兩個月成為了印度電商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成為印度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則與全球45家運營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歐洲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王艷輝認為,開拓海外市場,對于國產手機來說顯然是個巨大挑戰,但也是一個不得不去征服的戰場,因為這塊“蛋糕”是巨大的。
有業內人士就建議,國產手機要增強全球市場話語權,首先需要突破盈利模式這道坎。蘋果和三星兩大品牌多年來幾乎瓜分全球智能手機總利潤,而國產品牌獲取了市場卻流失了利潤。其次,要緊跟手機消費升級的新趨勢,把握未來全球和國內手機市場的用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