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與海信的訴訟風波并未結束,海信方面對時代財經確認夏普在加州法院對海信的訴訟仍在進行。5年之約,不到2年時間,夏普于6月9日分別在美國紐約地方法院、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起訴海信,以夏普銷售低價、低質產品為由,要求提前收回夏普在北美的品牌使用權,并索賠1億美元。

2015年海信出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位于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以及資產,并獲得夏普電視在北美地區的品牌使用權。根據當時的雙方協議約定,夏普授權海信電器在美國使用夏普品牌銷售電視機至2020年。

6月9日夏普于美國對海信提出訴訟,6月16日陸續有媒體報道稱夏普已撤回對海信關于品牌使用權的訴訟,到本周,最新消息稱有接近夏普人士透露,夏普只是撤銷了在紐約提出的訴訟,并將集中資源在加州打官司。
時代財經就此向海信方面求證,對于“夏普只是在紐約撤訴,但加州的訴訟仍進行”的情況,海信集團品牌部回應“確實是這樣的。”海信方面同時表示不會受這個事情影響,對于夏普品牌,海信還是會按照協約繼續運營。
需要注意的是,夏普想要拿回美洲品牌授權的決心也是堅定不移,因此目前雙方偃旗息鼓的可能性不大。
在“法庭見”之前,夏普就曾多次向海信提出收回品牌授權,而這一切和鴻海富士康的入主不無關系。
2016年4月,鴻海集團宣布斥資35億美元收購夏普66%的股份,并獲得了夏普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控制權。這個時候的夏普不但退出了在歐洲和北美的彩電業務,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也逐漸邊緣化。而有了富士康的注資,其業績便開始有所好轉。
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6財年,夏普實現624億日元的營業利潤,市調機構數據亦顯示今年一季度夏普電視的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42.6%,有望恢復到千萬出貨量的目標。
有了新金主的夏普已不再是當初經營困難、虧損不止的夏普,新夏普肩負著復興品牌的重任。
郭臺銘選擇讓自己的得力助手戴正吳負責夏普的運營。2016年12月,戴正吳拿回了夏普在歐洲的品牌使用權,方法是用8500萬歐元直接收購了此前取得這一授權的UMC公司。但當夏普找到中國海信集團時,收回品牌控制權這事就沒那么容易了。
據悉,在2016年10月份,戴正吳曾到訪過海信,希望“拿回”海信在北美的品牌控制權。但被海信拒絕,理由是履行合同、尊崇契約。到了今年4月17日,夏普曾單方面終止商標許可協議條款,但仍然無濟于事。于是,走到了今天的訴訟道路。
資深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告訴時代財經,夏普不可能放棄對北美控制權的收回,“不收回品牌授權,夏普的全球戰略就不能推進。”同時,“海信也不會輕易把控制權吐出來。”劉步塵指出,去年海信在美國市場銷售300多萬臺電視,有70%以上是以夏普品牌商標出售。也就是說,如果海信把授權還回去,至少會對其在北美市場的業績產生很大的影響。
目前,海信墨西哥工廠2018年計劃達到400萬臺產能,北美地區市場份額躋身前三;接手夏普后,在品牌、渠道以及營銷方面,海信均已做了大量投入。而2017年郭臺銘調高了夏普的出貨目標,從原本的1000萬臺上升至1400萬臺,超過去年全年海信的1330萬臺出貨量。在北美市場,復興中的夏普與正崛起的海信,是完全對立的競爭對手,品牌權之爭早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