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利國際對外披露了一則關于業務發展最新情況的消息。據消息顯示,信利國際全年營收約為208億港元,同比去年的220.72億港元減少約6%。
手機報/ 孫俐俐
上半年受樂視“后遺癥”拖累
信利國際早在1991年7月便成功于港股上市,自上市以來,信利國際一直保持穩健的發展,其產品包括顯示屏產品、觸控屏及觸控模組、攝像頭模組、指紋識別模組、玻璃蓋板、線路板、背光、個人保健產品、計算機和其他電子消費產品。
在全貼合領域,信利國際的出貨量位居國內第二;在觸摸屏領域,它的出貨量位居國內第三;在攝像頭模組領域,信利國際的出貨量位居國內第四。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在液晶顯示模組、觸摸屏、全貼合、玻璃蓋板、指紋模組等眾多領域均有信利國際的身影。

信利國際已成為國內領先的顯示與智能終端供應商,其主要業務包括液晶顯示器和消費電子產品。查閱相關資料發現,2012—2016年,信利營業收入整體呈現增長趨勢,近五年復合增長率為16%,2015年該公司營收繼連續6年增長后下跌約9.3%,主要是由于集團智能手機相關產品平均售價下跌所致。
2016年,信利國際通過優化生產程序,實現自動化生產以及大力發展非智能手機業務,緩解了因智能手機相關產品平均售價下跌對其收益所造成的影響,2016年信利國際收入重拾增長,營收同比增長13.6%至約221億港元。
然而信利國際的這一業績在樂視危機爆發之后便戛然而止。據信利國際去年中期的業績報告顯示,信利上半年虧損2.61億港元,主要在于包含信利(惠州)智能顯示在內的應占聯營公司虧損、以及樂視移動的欠款一次性全額計提呆壞賬撥備約5.54億港元。

而細看近期信利國際發布的三季度盈警,公告顯示,信利前三季度營收為160億港元,同比增長1.8%,虧損為846萬港元,比盈利警告的情況稍好一點。而樂視在信利虧損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逐漸擺脫樂視“后遺癥”
信利國際已經逐漸擺脫樂視“后遺癥”。從業績數據來看,首兩季受樂視拖累的痕跡是最為嚴重的,從中期超2億元的虧損到三季度盈警雖然仍受樂視5.54億元壞賬撥備影響,但預期虧損較中期業績的2.27億元大幅縮減至846萬港元。
在信利國際第三季度的業務方面,筆者獲悉其智能手機手機類產品營收為113.5億港元,同比去年的117.9億港元減少4%,在手機類產品中,筆者發現,信利國際的攝像頭模組產品和去年相比呈現大幅增長趨勢。
在攝像頭模組端,受雙攝和高像素影響,作為國內排名靠前的攝像頭模組廠商,信利國際自然也成為受益中的一部分。而針對未來的3D攝像頭市場需求,它也有相關部署。據可靠消息,信利國際的子公司信利光電與高通、奇景合作開發3D感應攝像頭,信利光電負責模組制造。外界預測2018年開始信利光電在3D感應攝像頭這一細分市場會有很好的發展。
非手機類產品業績甚為漂亮。其非手機類產品營收為46.9億港元,同比去年的39.7億港元增長18%,值得一提的是,其非手機類產品同比去年的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從 獲得的數據來看,信利國際非手機類產品如車載、工控、IOT進入快速成長期,外界稱,明年惠州車載領域的業績還將大量釋放,而這也是扭虧信利第三季度的部分原因。
據了解,導致虧損的聯營公司是信利(惠州)智能顯示有限公司,該公司下屬有兩條生產線,一條4.5代TFT-LCD生產線和一條4.5代AMOLED生產線,兩條生產線均于2016年11月開始正式投產。4.5代TFT-LCD生產線月產能60K,主要用于生產汽車、工業和醫療專用的顯示屏幕;4.5代AMOLED生產線月產能30K(其中包括15K柔性AMOLED),主要用于生產智能手機、穿戴式產品用的AMOLED顯示屏幕。
對此,不少人士認為,隨著聯營企業2017年下半年起大量生產車載TFT_LCD顯示屏及AMOLED顯示屏,產能利用率提升,信利國際虧損有望進一步縮窄。
而對于樂視的壞賬準備,信利國際也做了相對應的應對措施。筆者查閱其公告時發現,信利國際已經通過配股、增發為此時籌集了4.26億港元的資金,其中通過大股東配股籌集資金3.19億港元,公司董事認購籌集資金1.07億港元。至此,信利通過配股及主席的“放血”集資,終于令信利國際走出樂視困局。
總體而言,信利國際在悄然走出樂視“陰霾”的同時,它的產品線已逐漸走向成熟。外界認為其業務多點突進,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升、顯示業務去手機化進程大環境的影響、今年信利國際將重拾業務快速增長模式。
手機報/ 孫俐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