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被高通起訴以后,當年的魅族似乎就一蹶不起,從MP3時代的王者到智能手機發展之初的明顯,魅族盡管從未登上手機時代的巔峰,但市場對其評價整體還算可以。然而,在過去的兩年中,魅族如同其他中小型手機品牌一樣,在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的沖擊下,魅族近些年的走勢可謂十分不理想,同時,在2016年更是被高通殺雞儆猴一般起訴,導致魅族在市場的情況如同火上澆油!
而到了2017年初,市場就有消息稱魅族進行裁員,裁員比例高達30%,對此消息,魅族方給出的說法則是精簡人員,更有消息稱其是在為上市做準備。然而,到了2018年3月30日,市場再度傳出消息稱,魅族再次進行裁員,裁員人數達到了1000人,而魅族自2017年裁員以后公司總人數在4000人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此次魅族裁員數量達到了25%!
傳魅族裁員1000人 官方回應:不超10%的末位淘汰裁員
而對此此次魅族裁員,據魅族官方表示,是和去年一樣的末位淘汰裁員,具體人數尚不清楚,但整體比例不超過10%。而在2017年那次裁員,人數就已經達到了千人規模。當時魅族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裁員10%主要是因為公司進行人才結構優化,優化組織結構是比較正常的一個人事行為,只不過從去年的5%提高到了10%,主要為上市節約成本。”
從魅族的發展史來看,其的確是一只優質股,但是,其卻走錯了方向。我們都知道,當前的OPPO和vivo、小米在國內出貨量僅次于華為,兩者的根源都在步步高,而步步高在近20年的歷史中,一直都在不斷轉型,事實上,魅族也是轉型而言!
從2002年說起,據資料顯示說明,當時魅族總裁黃章在新加坡一家叫愛琴的電子公司擔任總經理,不過在如何對產品進行宣傳的問題上與股東發生爭議,同時在這一年底,黃章已經開始在網上宣傳將會誕生一個叫“魅族”的品牌。
到了2003年,黃章果斷賣出了愛琴的股份,在珠海創辦了魅族,而其第一款產品正是當時火爆的MP3,驚人的是,魅族品牌走向消費者到成為國內MP3市場第一品牌,其僅僅用了3年時間。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OPPO(步步高)也做MP3/MP4,且當時在市場的占有率同樣很高,從現在來看,現在的OPPO依然繼承步步高走中偏高端市場的基因!
2007年,MP3市場早就已經走下坡路,魅族不得不面臨第一次轉型,進軍互聯網智能手機市場!但是直至2009年,魅族的第一款智能手機M8才得以面市,而這款手機在市場的受歡迎度竟然不亞于當時發布的iPhone 3G手機,當時魅族M8的很多設計都申請了專利,被評為2009年十大年度手機,同時,這款手機也是國內第一款大屏幕全觸摸屏手機!
正當魅族發展節節高升之際,全球智能手機CPU龍頭高通希望和魅族合作,不過高通的該想法卻被魅族所拒絕,魅族M8在全球熱賣之后,高通再次找到魅族,希望和魅族合作,但是魅族依然沒有同意。而該事件,卻為魅族隨后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從其營收和凈利潤角度來看,2013年其營收達到了37.6億元,凈利潤為1.363億元,出貨量在300萬部左右,2014年其出貨量為440萬部,而2015年出貨量增快速增長到2000萬部,2016年出貨量更是達到了2200萬部。
據公告披露魅族財務狀況,2015年,魅族資產總額72.25億元,負債總額88.93億元,凈資產為-16.68億元,營收168.01億元,凈虧損10.38億元。而截至2016年6月30日,魅族資產總額49.28億元,負債總額26.80億元,凈資產22.48億元,營收70.02億元,凈虧損3.04億元,即短短的一年半時間中,魅族的虧損達到了13億元。
有趣的是,盡管魅族在2016年上半年凈虧損達到了3億元,但是在2016年11月份的魅族發布會上,其卻對外宣布魅族已經實現盈利。而據數據顯示,其上半年出貨量為1100萬部左右,即下半年出貨量也在1100萬部左右,那么,魅族憑什么在上半年仍虧損3億元的情況下,順利在下半年轉虧為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魅族2016年的出貨量相比2015年仍增長了200萬,但是,別忘了,魅族2016年幾乎被高通因專利問題困擾了整整8個月時間!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高通就對魅族提出了專利訴訟,要求其賠償5.2億元的專利費,直至年底雙方才妥協,但是,對于魅族而言,顯然有些得不償失!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魅族都會在年初進行裁員,而裁員規模最初為5%,隨后調整為5%-10%,而到了2016年和2017年,其已經實現了盈利,按照魅族方面的說法,裁員只是末尾淘汰制而已!但實際上,早在2017年底,市場就有關于魅族財務方面的負面消息傳出!
去年底關閉數百家門店高管頻繁離職 誰為Pro 7的失敗買單?
而在2017年底,魅族還傳出專賣店關門高管頻繁離職的消息,當時據媒體報道稱,魅族此前2500家左右的專賣店已經關了500多家。
對此信息,據魅族方面表示:首先,店面關閉情況并未如報道所稱有近500家之多。每天都存在店面的關閉與開啟,每個地區的代理商只是對當地的情況有所了解,他們并不知道其他地區具體的情況,不能僅憑一家之言斷定現在整個魅族的情況。其次,店面關閉以及開啟是通過專賣店的業績、標淮進行的一個優化動作,而這個優化在這段時間是比較密集,將其中不符合要求的店面進行關閉,并且重新選擇新的地方開啟新的店面。
雖然魅族并未透露關閉門店的具體數量,不過,在魅族官網上可以查詢全國地區魅族門店的詳細信息。經過逐個省份和地區的加總后,據媒體統計后發現,前魅族官網披露的門店數量為1760家,而此前魅族全國線下體驗門店的數量為2300多家,關閉比例為 23.47%!

此外,2017年12月11日,據魅族發布的《關于公司中心級組織架構調整及人員任命的通知》顯示,魅族再次開啟大幅度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成立海外事業部、配件事業部;原PQCS中心下的PMC部職能平移至供應鏈中心,其他職能不變。PQCS中心更名為QCS中心。
此外,關于人員任命的一個明顯變化是,總裁&COO白永祥職權范圍被縮減,側重協助管理各事業部和業務共享平臺;CFO戚為民升任高級副總裁,側重協助管理職能支持平臺。值得注意的是,魅族此前的配件、電商以及客服等業務均是由高級副總裁兼魅藍事業部總裁李楠來主管的,調整之后,業務主理人變成了高級副總裁楊顏。而此前不久,魅族銷售部總經理褚淳岷、銷售業務部總監白云紛紛離職。
而在此之前的11月20日,魅族事業部還曾發布《關于創意與策略廣告營銷組業務調整的通知》稱:因魅族市場營銷部業務及架構調整,經魅族事業部研究決定,自2017年11月27日起將創意與策略部所屬廣告營銷組的整體業務和團隊由北京調整至珠海,請本次業務調整涉及的員工在2017年11月27日前至珠海總部人力中心報道。
而這一系列的調整,在外界看來這是魅族業績不佳所導致,這也是為何市場還傳出魅族財務方面出現問題的消息的原因!
而從產品方面來看的話,眾所周知,此前國內新機發布會數量最大的當屬魅族,但是到了2017年,魅族一改往日風格,2017的旗艦新機只有Pro7、魅族Pro 7 Plus兩款產品,并且,在全面屏大行其道的環境下,魅族不為所動,另辟蹊徑地在產品背部配備了一塊1.9英寸的AMOLED顯示屏,魅族稱之為“畫屏”。
而Pro 7并未成為魅族的救命草,在銷量方面并不是十分理想,隨后魅族官方正式給Pro 7 調價,從一開始沖擊高端市場的 2880 元調到了魅族常見的 1999 元。雖然對于魅族而言,這樣的價格利潤已經不多,但對于一眾消費者來說,這樣的調價并不算稀奇,因為這款生不逢時的雙面旗艦此前在一些電商渠道的售價早已跳水。
原本寄以厚望的 Pro 7 庫存高企,壓貨超過六位數的前提下,這些動作都不難理解。魅族需要盡快把 Pro 7 的庫存清出去的同時,也希望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代旗艦上面。而在近期,魅族更是推出了E3,其售價最低為1799元,與Pro 7售價相差并不大!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Pro 7并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
此外,從2017年國產手機發展情況來看,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都維持了不錯的增長速度,尤其是小米以及華為旗下的榮耀,這兩者可謂2017年國產手機品牌中最大的贏家,這四大手機廠商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主要是吞噬其余手機品牌,包括魅族在內的手機品牌均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魅族不小的銷量都是通過線下門店模式,而在線下渠道,眾所周知是OPPO與vivo的天下,這兩者幾乎占據了線下渠道的主要市場份額,并且在2017年維持了高增長;而在線上互聯網營銷渠道方面,魅族又遭遇小米與榮耀的狙擊,這兩者同樣在2017年維持很高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魅族2017年的銷量只有2000萬部,與2016年的2200萬部相比下降了200萬部!
同時,對于海外市場,其實從2017年開始,國內一二線手機品牌均在大力發展海外市場,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以及魅族,而據魅族稱,其產品在海外市場已經布局了40多個國家,但是從海外市場來看,高端市場主要為華為,中低端市場又有OPPO、vivo以及小米,對于魅族而言,其海外發展之路可想而知!
2017年,對于國內中小型手機品牌而言,可謂著實不易,市場的高度集中化,導致眾多的中小型手機廠商生存空間在不斷的被壓縮;而到了2018年,這種趨勢無疑會繼續加強,這點不僅僅體現在手機終端,在手機供應商表現的更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魅族而言,又該如何突圍呢?2018年,對于魅族而言,可以說是十分關鍵的一年!
手機報在線/成文
手機報在線/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