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TPK-KY宸鴻 (TW:3673)舉行了法人說明會,會上除了檢討上一季的業績與上半年TPK的運行情況外,TPK執行長江懷海先生再爆猛料,要用TPK擁有專利的納米銀觸控技術,搶全球第一支可折疊OLED手機訂單。
江懷海先生表示,TPK掌握納米銀觸控技術83%專利,在行業里具有較強的納米銀的專利技術壟斷地位,從材料合成到觸控感應器生產的各個節均布局廣泛。TPK納米銀線的直徑為13個奈米,剖面為5角形,不但有外形專利,還有成膜專利。他認為要滿足柔性OLED可折疊式手機的觸控技術需求,目前看起來納米銀觸控技術最看好,以每天折100次來算,使用10年也沒問題。
江懷海先生認為,適合折疊手機的觸控技術除納米銀之外,還有金屬網格,但金屬網格觸控技術應用在小尺寸的手機領域,會遮住OLED的發光點影響視覺效果,所以只適合應用在大尺寸產品。而納米銀線的直徑很小,不存在會遮住OLED發光點問題,因此比金屬網格技術更適合應用在屬于小尺寸的折疊式手機。
而隨著未來通讀市場5G網絡服務的推出,手機廠商需要推出更新的產品來刺激市場需求,其中折疊式手機搭配5G,就是一種可以吸引消費者換機的模式。TPK策略長劉詩亮也表示,TPK的長處就是擁有技術,未來將克服以往忽略提出的方案能否幫客戶賺錢,只談技術優勢的局限性,一定會優先提出讓客戶賺錢的技術方案,不會再犯過往把ITO導電薄膜GFF觸控產品的商機拱手讓人的錯誤。
此前由于業內經常以ITO靶材原材料稀缺性為由,不斷炒作ITO替代材料概念。除納米銀線、納米銀漿及其它納米金屬材料外,還在納米碳管和石墨烯及其它導電二維烯結構材料等。不過除納米銀材料在觸摸屏產品上有過短暫的商業應用外,其它ITO替代材料都只是在行業中一閃而過,無法真正做到商業應用。
其中行業多次商業應用嘗試未果的原因,其實業內人員都十分清楚。首先是ITO替代材料的生產制造成本,遠高于ITO材料的成本,即便是ITO靶材的價格再翻幾倍,也不如上面替代材料的生產成本高。
其次是直到現在,行業都還沒有辦法解決納米材料的電遷移難題,以及光學霧度劣化難題,這兩個指標里,前一個將會影響觸控效果的穩定性,后一個則會影響高分辨率顯示器的顯示效果。
此次TPK再次提出納米銀材料在柔性OLED顯示屏和可折疊手機上的應用,從李星以前的從業經驗看,也并非不可行。原因也比較簡單,OLED顯示屏是自發光顯示器件,對觸摸屏的霧度要求遠比LCD顯示屏要低;而通過材料混配工藝,在納米銀材料中再加入一些自組裝納米材料,降低納米銀材料的電遷移效果,目前的商業化水平也完全能夠達到。
只是可折疊手機或許可以作為一個行業小品類存在,未來絕對較難成為行業主流,因為很少人愿意觀看一個畫面不平整,有著各種畸變的圖形或影像,特別是顯示器件分辨率越來越高的趨勢下。至于可折疊手機所帶來的所謂便攜性,也遠不能消除其高昂的價格以及難以使用所帶來的體驗劣化。
TPK表示客戶新產品一般要在下半年量產,新產品放量要等8月以后,所以法人評估第二季營收較首季衰退約20%,可能出現小額營業損失。TPK第一季度蘋果對營收貢獻比例從先前的70%降至59%,降低了對蘋果的依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