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于手機液晶模組行業來說,幾乎是前幾年資本盛宴全部反轉,幾大在資本市場上明星閃耀的上市公司企業,均出現股權質押爆倉危機,一場股權裸奔秀后,這些上市場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產生了大量的債務風險,最后讓國資成了接盤俠。即便是那些沒有出賣公司控制權的企業,也成了國家債務風險救濟資金的扶助對象。
2018年手機液晶模組行業的閃崩,最先從金龍機電開始。
2018年10月15日,金龍機電公告了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虧損16.30億元-16.35億元,同比下降630%-632%,而金龍機電在去年同期大幅盈利3.07億元。
而在2017年,金龍集團還發行了總額十億元的可交換債。不過從2017年11月27日起,金龍機電宣布策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重大事項停牌。隨后金龍機電多次變更停牌理由:控股股東金龍集團正在籌劃公司股權轉讓事項、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權等,后者因相關條件尚不成熟而終止。
5月15日復牌首日,金龍機電實控人金紹平先生將其持有的金龍集團26%股權轉讓給新任董事長黃磊先生,25%股權轉讓給李靂先生。股權變更完成后,金紹平先生還持有金龍集團39.55%的股權,仍為公司實控人。
5月28日,公司公告稱,控股股東已觸及平倉線的質押股份總數為1.51億股。由于債務危機,相繼發生了股份凍結、質押股權違約等事件,遭遇華融證券、東北證券、東證融匯證券等券商強平,員工持股計劃也被強平。
8月16日,金龍集團還發公告稱2016年定增募集資金25億元,由于原募投項目可行性已發生較大變化,擬終止募投項目實施,并將結余的募投資金13.61億元用于永久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根據最新持股數據,金龍集團持股24.95%,相比半年報的數據已減持10.87%,背后是股權質押爆倉引來的被動減持。根據最新公告,金龍集團質押股份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總數的99.9792%,處于司法凍結狀態的股份占比99.9996%。
金龍機電在三季報中,對集團的現狀分析認為,因控股股東金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龍集團)被其債權人建設銀行樂清支行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消息影響,導致公司客戶訂單減少、生產管理成本上升。
此外,直接導致公司大幅虧損的,是資產和商譽大幅減值13.13億元。一方面,公司稱由于近年手機等消費電子終端市場競爭激烈,公司觸摸屏顯示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公司對上述業務進行整合,對固定資產、存貨和應收賬款等計提減值準備約7.3億元。
另一方面,由于子公司無錫博一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甲艾馬達有限公司、興科電子(東莞)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正宇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出現虧損,經營業績低于預期,對商譽計提減值準備約5.83億元。
將金龍機電拖入泥潭的,除了自身的債務危機和商譽減值外,收購回來的子公司的“業績變臉”也是致命一擊。2014年,金龍機以9.72億元收購甲艾馬達、博一光電,形成的商譽分別為2.82億元、3.55億元。三年內,甲艾馬達的業績完成率為107.08%;但博一光電的完成率僅為82.4%。在2017年,博一光電的營業收入為8.14億元,同比下降55.81%;凈利潤為2334.48萬元,同比下降57.6%。甲艾馬達的營業收入為2.91億元,同比增加0.34%;凈利潤為4325.66萬元,同比下降35.12%。
在金龍機電第三季度宣布深陷債務與業績不振泥潭不久,2018年10月27日長信科技也發布公告,現任控股股東新疆潤豐及德普特投資于25日與安徽國資委下屬企業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及《表決權委托協議》。長信科技大股東和一致行動人擬將近12%的股權轉讓給蕪湖鐵元,轉讓價為停牌前收盤價。另外大股東也將5%股權的48個月表決權等委托給蕪湖鐵元。
交易完成后,蕪湖鐵元投資未來將擁有公司16.81%股權的表決權,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陳奇等9人變更為安徽投資集團。本次交易變更登記手續完成后,交易對手方有權對長信科技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改選或改聘。其中董事會人數為11名(非獨立董事7名,獨立董事4名),交易對手方委派非獨立董事4名,提名獨立董事2名。公司管理層保持不變。新股東將把長信科技打造成為安徽鐵路基金在先進制造行業的資本運作平臺。長信科技作為最重要的手機顯示屏模組供應商地位,或將從行業中慢慢消失。
長信科技創業板上市時的控股股東是香港東亞真空,主要為財務投資。2014年東亞真空減持“讓位”,由長信科技管理層持股平臺——新疆潤豐成為持股18.97%的第一大股東,長信科技董事長陳奇及其他董監高共同簽署了一致行動人協議書,7位自然人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2016年,通過被并購獲得上市公司股權的廉健、廖斌也加入了一致行動關系。2018年9月26日的公告顯示,新疆潤豐的質押股權占其持有長信科技公司股份的79.65%
長信科技10月29日披露的三季報顯示,1月份-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55億元,同比下降18.65%,凈利潤為2.44億元,同比增長32.93%。
長信科技主營業務為導電玻璃、觸控玻璃、鍍膜、減薄加工到觸控模組、顯示模組,再到觸控顯示一體化全貼合、顯示模組和蓋板玻璃全貼合等。產品涉及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長信科技在ITO導電玻璃版塊、高端減薄版塊、中大尺寸車載中控版塊、中小尺寸全面屏模組版塊均居于行業前列。客戶群體包含京東方、天馬、中電熊貓、華星光電夏普、LG、JDI、蘋果、特斯拉等國內、國際知名客戶。
不過2018年隨著JDI的LTPS產能分配發生變化,加上鴻海太原基地開始采用夏普和業成的顯示屏與模組,長信科技旗下的德普特液晶顯示模組業務快速下滑,來自華為手機和蘋果售后維修的手機顯示屏模組訂單幾乎全部消失,僅剩部分傳統的蘋果手機LCD顯示屏減薄業務還在。
與長信科技命運差不多,還有曾為顯示觸控第二大廠商的合力泰。2018年10月8日晚間公告,公司原實控人文開福和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本次股權轉讓及表決權委托完成后,電子信息集團未來擁有表決權的公司股份占比為29.79%,公司的控股股東將由文開福變更為電子信息集團,實控人將由文開福變更為福建省國資委。
根據協議,文開福先生及其確定的公司股東將其持有的公司4.69億股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15%轉讓給電子信息集團;同時,文開福同意自股份過戶日起五年內,將其所持有的標的公司全部剩余股份獨家、無償且不可撤銷地委托電子信息集團行使。
文開福先生承諾,在受讓方不干預標的公司正常經營的前提下,合力泰2018、2019和2020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別不低于13.56億元、14.92億元和16.11億元。如不達業績承諾,受讓方有權要求轉讓方文開福以股份或現金方式對受讓方進行補償。合力泰2017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1.79億元,2016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8.73億元。
同時本次股份過戶后,合力泰現有董事會和監事會席位不變,但董監高人員將進行調整,電子信息集團將推薦和提名6名非獨立董事、2名獨立董事和2名監事,轉讓方可推薦和提名2名獨立董事,電子信息集團原則上不對合力泰的其他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干涉。
另外在業績承諾期,合力泰當年度實現的實際凈利潤數超過承諾凈利潤數的,受讓方同意將促使上市公司權力機關審議通過以當年度實際凈利潤數與承諾凈利潤數差額的30%或者以當年度實現的經審計的合并財務報表范圍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數與扣非后歸母的利潤指標差額的30%(兩者差額絕對值比較后,以孰低者為準)用于獎勵標的公司的核心經營團隊。
2014年3月,合力泰作價27.69億元借殼聯合化工并更名,公司于2004年由文開福、湯際瑜、余達出資創立。合力泰的主要業務包括觸摸屏模組、液晶顯示模組、電子紙模組、攝像頭模組、指紋識別模組、無線充電模組核心零部件、與5G配套的高頻材料及配套的柔性線路板、蓋板玻璃、背光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15年至今,合力泰合計耗資41.58億元收購了包括業際光電、比亞迪部品件等在內的7家公司。比前面金龍機電較為幸運的是,除比亞迪沒有完成業績承諾外,大部分標的均如期完成了業績承諾。
但在2018年的半年報中顯示,合力泰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僅為5046萬元,與去年同期的1.45億元相比減少65.23%。而報告期內的短期借款金額達約41.7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31億元大幅增加。
而此次轉讓股份所取得的資金總額將不低于32億元,可以較好的緩解股東較高比率質押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的系統風險。從產業鏈結構來看,合力泰居于信息集團所部署的面板與半導體等產業的下游,如此次股份轉讓最終能順利完成,將是信息集團產業布局的非常有效的延伸與補充。
合力泰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1.5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85%。
而在2018年10月17日,合力泰接到公司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尹憲章和李三君的通知,其持有本公司的部分股份被新時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時代證券)上海天山路證券營業部強制平倉。尹憲章本次被強制平倉1,588,945股,平倉股份占公司總股本0.0508%;李三君本次被強制平倉4,472,000股,平倉股份占公司總股本0.1430%。
合力泰目前在觸摸屏、液晶模組、攝像頭等手機產品業務上,已經成為中國國內較為重要的供應商。并且由于接收了比亞迪部品件業務,和JDI在珠海的后段模組業務,開始打入中國國內一線品牌的供應鏈,從而也避開了中國國內二、三線手機品牌集體淪陷的風險。
此外,合力泰在多次參與手機報在線的印度手機產業調研后,還在2018年年底宣布在印度建設生產基地,前瞻性的在印度布局了后段顯示模組產能。現在又與福建電子信息集團結盟,加上合力泰本來也是電子信息集團旗下華映科技的最重要客戶,未來也有望成為華佳彩6代線的面板出海口,從而取得更好的行業優勢,實現在中國國產品牌走向海外市場過程中,將獲得更有利的商機。
與長信科技新股東將把長信科技打造成為安徽鐵路基金在先進制造行業的資本運作平臺不同,合力泰易主后,仍然會是中國國內重要的顯示觸控模組供應商,同時借助合力泰的產業平臺,演變為中國國產品牌手機的海外市場手機零組件主力供貨商。
2018年12月3日,麥捷科技(SZ:300319)發布了《關于控股股東簽署股份轉讓框架協議暨公司控制權可能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內容顯示麥捷科技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183,818,073股股票(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6.48%)轉讓給深圳市遠致富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致富海),轉讓價格為人民幣12.5億元。
深圳國資委深圳從上個月開始成立了專項小組,安排數百億專項資金,從債權和股權兩個方面入手,以市場化、專業化的方式,降低深圳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其中遠致富海是由深圳市國資委全資公司遠致投資聯合央企信達建信和國內知名的創投機構東方富海共同發起設立的大型產業并購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麥捷科技成立于2001年,2012年于深交所上市。2015年收購星源電子,以及長興電子51%股權。2016年非公開發行投入SAW濾波器以及MPIM小尺寸電感項目。2017年收購金之川67.5%股權,2018年參股重慶勝普電子(重慶聲光電公司控股子公司)。
麥捷科技的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及銷售片式功率電感、射頻元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和LCM顯示屏模組器件,并為下游客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和元器件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廣泛用于移動通訊、消費電子、軍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應用產品、LED照明、汽車電子、工業設備等領域。從其半年報內容顯示,LCM液晶顯示模組營業收入為4.13億元,超過其它電子元器件業務的總和3.96億元,LCM液晶顯示模組仍是麥捷科技的核心主營業務。
不過麥捷科技收購星源電子后,星源電子的業績并沒有如當初想象的好。麥捷科技表示2015年8月13日完成了對星源電子的重大資產重組工作后,上市公司確認了5.77億元的商譽,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由于星源電子2017年度經營業績不達預期公司計提了3.95億元商譽減值。
事實上在LCM液晶顯示模組業務很再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后,麥捷科技從去年開始再次把投資重心轉回到濾波器等小型電子元器件業務上,通過股權交易與國內唯一同時具有SAW,TC-SAW,FBAR研發和生產的單位中電26所合作,利用中電26所40多年從事表面波及體聲波技術研發的人力資源與經驗,重點在布局手機濾波器市場開發,在為軍工產品服務的同時,也開始成為中興、華為提供聲表濾波器產品的供應商。
麥捷科技本來就是借助國內3G、4G普及概念上市,然后在基建的空窗期為了彌補業績缺口開始進入并購重組擴大資產和經營范圍。這次深圳國資委機構愿意以12.5億元為其股票質押"排雷",也是看中了其5G概念,覺得可以在深圳兩大網絡基礎建設公司華為、中興的支持與配合下,麥捷科技的業務贏利完全可以匹配上投資收益。
至于深圳國資委會不會民其它渠道來為麥捷科技的LCM液晶顯示模組業務續命,還是會讓這項業務自生自滅,或許只有過兩年麥捷科技吃完這輪濾波器業務后再做打算,希望麥捷科技的LCM液晶顯示模組業務也能撐過未來這兩年。
麥捷科技的業績預告也顯示,預計2018年1-12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0億至1.56億,同比變動134.19%至144.44%。
麥捷科技是繼國顯科技、長信科技、合力泰混改進國資背景企業,成為國資控股模組企業后,又一家LCM液晶顯示模組民營上市企業被國資企業收購。到目前為止,除上面這幾家LCM液晶顯示模組民營上市企業外,上一輪液晶周期里的幾大民營LCM液晶顯示模組企業中,剩下的宇順電子幾乎退出顯示模組業務,帝晶光電也重組進江粉磁材后,再與領益智造重組,企業實際控制人同樣早已變更。
也就是說,除面板企業外,針對手機業務的中小尺寸LCM液晶顯示模組民營上市企業四大巨頭宇順電子、合力泰、長信科技、帝晶光電,以及針對平板電板業務的中、大尺寸LCM液晶顯示模組兩大巨頭國顯科技、星源電子,只有宇順電子和帝晶光電還沒有落入國資委手中。
從李星的觀點來看,中國國內這些后段液晶顯示模組企業當時能夠以各種理由上市,或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青睞,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液晶顯示模組業務的資金周轉速度很快,現金流量可以短時間內得到放大,并且對業績增長有著神奇的放大效應,造成上市公司的業績暴漲的假象,從而推動股價上漲。
而且這種可以帶來杠桿效應的資本流動放大動作,也不斷的推動著行業低價搶單,放大業績,并刺激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擴產來繼續在市場上圈地。
事實上不止如此,從2016年行業出現缺屏現象后,后段的液晶模組加工企業已經不再安份于給面板廠做OEM代工角色,開始利用上市公司的資本資源背書,以更低的顯示模組價格和更長的貨款回收周期,來直接與中國國內的手機品牌廠商交易,進一步來放大自己的業績。
然而,與手機品牌廠商直接交易的后果,就是庫存的成倍增加,以及應收賬款滾雪球般的放大,以及售后品質成本的無限增長,而這一切,都成了吞蝕企業現金的黑洞。當這個黑洞漫延到股標質押與銀行貸款的資金池上時,債務危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其實再回顧中國國內市場上多次液晶模組企業的重大破產與企業變賣事件,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都經歷了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控制人手上有大量現金在手的時候,看著虛高的利潤值盲目在市場上殺價打壓對手,以圖自己在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后來掌握市場話語權,再拿回先前虧損的利潤。
不過顯示市場不但自己的技術在天天升級發生變化,就是市場的客戶群體也在天天洗牌過程中,相比模組加工企業自身根本沒有多少技術門檻的窘境來,市場上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就是模組企業大量資金流失雷區,一旦觸雷,模組加工企業幾乎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而與中國國內的模組加工企業不同的是,中國以外的市場上,幾乎已經沒有了獨立的顯示模組加工企業,這部分業務基本上都是面板廠自己在運營。如三星和LG,都是自己在韓國本土和越南建設自己的后段顯示模組加工產能,夏普并入鴻海后,業成就成了夏普的模組加工方。只有JDI目前還是把后段模組產能釋放給蘋果的OEM組裝廠去完成。
華映、翰彩、龍騰、群創和友達等雖然仍有大量的面板資源往外釋放,但也同樣建有自己的后段模組加工廠產能。而現在中國國內的面板企業也開始重視起后段模組加工產能建設起來,包括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等,都在積極建設自己的模組加工配套產能,而華星光電則通過原來TCL的后段模組產能進行整合,也開始形成自己的完整顯示產品線。
實際上,據李星從行業中了解到的信息顯示,隨著后段模組加工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模組加工環節的人員需求與以往相比太有改觀。而這種情況的進一步改善,也讓面板廠有了更多建設和管理自己后段模組加工產能的動力,并且進一步影響到這些面板廠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擴建后段模組加工產能,就近服務當地手機終端工廠的可能。
比如2019年的印度,以李星從過往的產業發展軌跡變化來看,就將會是一場面板廠以后段模組加工商身份搶先布局的重要市場,因為按照目前的發展情形來看,印度2019年的智能手機銷售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5億臺以上,另外還有約2億部的功能機和低端準智能機市場。
此外,由印度輻射出去的南亞市場,同樣是一個人口超過18億的大市場,這個市場除了印度外,其它國家與地區的經濟活力并不比印度差多。也就是說,如果把印度的手機制造給輻射出去,不管是智能手機,還是功能機,都要在印度市場的基礎上再增加至少1億部的規模——相當于一個智能手機2.5億臺,功能機3億臺的大市場。
這或許表明2019年將是中國a-Si面板廠和中小模組加工廠迅速往印度轉移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