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機的格局似乎正在慢慢發生轉變,手機巨頭的疲軟,更推動了國內廠商看到逆襲的希望,紛紛投下重注,中興進行股權激勵之后,華為也不甘示弱逆市漲薪,國內終端廠商信心滿滿。
面對巨頭,國產手機的逆襲之道在何方?通過低價贏得千萬“屌絲”的天下?打造全新品牌?還是打造精品,修煉產品內功?
智能手機競爭的下半場,巨頭真的不振,國產廠商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或許2013年正是國產手機的轉型元年。
形勢如何,玩法如何,未來又在哪里?
國產手機將迅速掘起,多元化發展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其中差異化發展、樹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后端軟件消費反哺前端硬件制造、體驗創新、用好線下渠道等是與國外大品牌和互聯網手機競爭的可嘗試的玩法。這是日前,由科通芯城、旭日手機報、3W創新傳媒主辦的“聚焦智能手機競爭下半場——國產手機轉型十字路口”沙龍上,來自手機業界、投資人、觀察者、產業鏈企業的嘉賓的觀點。
深圳通信學會秘書長李銀松:塞班未死心靠安全求上位
諾基亞剛推出基于塞班系統的新手機515,在iOS和Android系統主導90%以上空間的時代,塞班還有機會。在很多場合安全變得比以往更重要,這就是塞班的優勢。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廠商在找海外的藍海,然而,國內卻在重復建設、自我殘殺,在提高品牌和核心競爭力方面,國產手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科通集團高級副總裁李宏輝:智能手機的四股力量
智能手機公司分成四股力量,一是運營商為主的中華酷聯;二是做零售品牌的步步高、OPPO、金立等;三是目前最紅的小米,互聯網力量;四是二線、三線品牌,加上一些IDH。從業者不要完全做硬件,還要借這個機會擁抱移動互聯網,把硬件創造的價值拉上去。
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國產手機將迅速崛起,呈現多元化態勢
5年來,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價值漲了10倍,他們像房地產的發展商,房價越漲賺錢越多;而手機硬件制造商卻成了建筑商,不管房價漲多高,只能掙一份工錢,有時候還會拖欠工資!這就是智能手機的上半場,手機還是傳統制造業。
智能手機的下半場,在過去半年,硬件產業開始被邊緣化,包括媒體、投資機構、互聯網行業都在熱議跨界互聯網的硬件復興,這是硬件行業由外而內爆發的熱潮,是非常靠譜的。
過去幾年,蘋果、三星比國產手機多賺了許多,但反過來看國產手機成長了許多。首先,國產手機的制造能力有了質的飛躍;第二,產業升級讓競爭對手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被逼到瀕臨倒閉;第三,內部競爭培養很多跨領域、跨行業的人才;第四,國產手機一定會迅速崛起。
傳統手機廠商每賣一臺手機就是一臺手機,而對于互聯網公司多賣一臺手機就是多一個用戶。
中國手機產業會不會走上韓國和日本的道路?我認為不會,中國會是多元化模式,會有聯想這樣的公司做多元化,會有小米這樣的模式,還會有很多創新型公司做出有中國特色的模式。
知名科技評論人王自如:市場巨大,國產手機機會很多
不管是巨頭在打盹還是在前面領跑,國產手機一定是有機會的。首先中國的市場足夠大,用戶基數足夠大,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市場;其次,新的移動互聯網大潮更接地氣,國產手機的機會在于得天獨厚的本土思維和本土情結,用戶體驗優于國外產品;再者,國產手機與消費者溝通的姿態更低,能夠比巨頭做得更好;最后,國產廠商通常只做本土市場,比較專注,更能根據本土用戶做產品設計。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市場是全世界智能手機競爭最激烈的地方。不僅有國際巨頭,也有國內廠商,內憂外患,新的創業者就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中國的手機用戶群體劃分非常大,需求非常分裂,這為國產手機創造了生存機會。
人們認為高端手機疲軟,被蘋果、三星壟斷了,其實不是,高端手機永遠有市場,國產手機缺乏的核心不是于硬件不好、軟件太差,而是缺乏品牌。很現實的證據就是大家用小米手機就不會覺得丟人。國產品牌需要媒體的關注,也需要意見領袖,業界人士去喚醒對國產品牌重新審視。
當硬件競爭達到瓶頸時,如何尋找差異性?國產手機應該在消費者感知到的地方多下功夫,功能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唯一的差異性就是工業設計,即消費者拿在手里的“手感”。
創新谷創始人余波:海外市場空間巨大
我覺得手機產品和手游有些相似之處。手游團隊里有兩類人,原來做SP和愛玩游戲的人。這兩類人做手游的套路非常不一樣,SP的兄弟們快刀斬亂麻,撈一筆錢就跑;愛游戲的玩家認真做好產品,換取產品溢價。最近好幾個市值10-20億的手游公司被國內大A股公司并購,這其中有60%-70%都是好好做手游的公司。做手機亦是如此,細心做產品,才能有機會。
今天做智能手機雖然渠道有改變,但是并不是沒有利潤可賺。國內有電商、運營、直銷,海外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做。另外,海外3G智能手機上個月的銷售數據呈現突飛猛進的狀況。
瑞高科技CEO王盛:后端商業模式支撐前段格局完全變化
從廠商來說,我們的認知有兩派,一派是要銷量,如小米,把品牌做得很好,價格不是很高,要規模、要銷量;另一派是品質感,在市場上獲得很高的價格,在市場上仍有話語權和影響力。
我判斷將來手機會是后端收費模式,像報紙那樣,硬件免費,靠廣告后端收費,誰的用戶活躍,誰在明天活得更好。
我相信未來如果信息服務的收益足夠大的話,就足以支持廠商送設備。游戲廠商已經嘗試,充一定數額游戲幣就送游戲機。隨著時間推移,包括餐飲點評、生活服務、社交游戲,所有業務或許也能夠做到后端養前段。
宇龍酷派產品總經理肖惠東:用好線下渠道與互聯網企業競爭
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國產品牌在低價格端不擇手段地打價格戰,毛利空間越來越低,這導致國內廠家不停的往上走,一定要走到2000元以上的主要原因。國產手機當前要務是保證2000元以上產品作為國產的優越性,去與國際品牌競爭;在2000元以下也要防止國際品牌往下延伸,三星在坐穩高端機市場之后有往下延伸的苗頭,這是對國產手機最大的威脅。
手機廠商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在線下渠道優勢更為明顯,有促銷員,有服務。手機廠商可以用更好的服務,稍低的價格去與互聯網企業競爭,這是硬件廠商的應對策略。
美國高通技術公司產品市場總監王宇飛:機會在于創造體驗創新
上半場的競爭當中很多人都忽視了用戶、消費者真正需求什么?機會來了怎樣做才能超過去?答案是:體驗創新。
從體驗創新的角度來講,并不是只有軟件??意味著體驗的創新,硬件為軟件提供了進一步創新的能力,軟件到一定程度要等硬件下一步的創新。
多模多屏手機可以用一個設計覆蓋所有的市場,這對節約研發成本,快速把產品推向市場變得更重要。
中興手機戰略發展部部長呂錢浩:移動互聯網未來是智能互聯
手機廠商,不管是設計、品牌商,構件商,有幾點有很大利潤:一是細分市場,小米、魅族、OPPO都是做到細分市場的極致;二是整合應用或應用創新;三是,在整個4G以及國家下一代寬帶工程到來之時,面向家庭的應用機會很大。
整個移動互聯的理念開始發生演進,演進的高級階段就是智能互聯,而不僅僅是移動互聯。真正的智能互聯是不管何時何地,通過2G、3G、4G或者固網寬帶接入,實現人與人之間,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智能互聯,是個性化、智能化的互聯。
我認為移動互聯智能化(SMART)包括幾個要點,S是感知(Sense),包括人機互動,機器與機器的互動,多樣化的傳感器與手機界面的感知;M是man,人,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互;A是藝術(Art),如HTC、蘋果等的手感好,摩托羅拉的工匠情懷就是藝術,把科技轉化為藝術,把藝術轉化消費。R是資源(Resource),營銷資源、硬件資源、軟件資源;T是技術(Technology),產品成長都是以技術成長為基礎的。
國產手機走在轉型十字路口,產業鏈的朋友們,你們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