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科技媒體ETTelecom稱,由于印度的法律鼓勵采用本地組件來生產產品,蘋果通過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可讓iPhone XR節省約20%的生產成本。ETTelecom還表示,即便這樣,蘋果并不打算降低其iPhone在印度的售價。
不僅如此,在iPhone XR成功量產之后還將在這里生產iPhone 11。在經過幾周的試運行之后,富士康設在印度欽奈(Chennai)的工廠,已經開始批量生產蘋果的iPhone XR。
在此之前,富士康就需要政府批準的問題進行了數月的談判,富士康早在今年4月份就初步確認要在印度生產iPhone。
過去的幾周,蘋果一直在不斷的測試,以確保印度的工廠可以完成新款iPhone的生產。制造最新一代的iPhone需要提高技術標準和規格,這就是為什么花了很長時間才開始的原因。
這些印度制造的機型不僅在當地出售,而且還將出口到歐洲市場,使印度成為蘋果的全球生產中心。隨著印度經濟的蓬勃發展,蘋果公司將印度視為巨大的潛在增長市場。
目前蘋果在印度擁有約2%的市場份額,憑借著優異的拍照和電池續航時間以及更低的價格,iPhone 11在印度市場獲得了強勁的增長,預計這一數字很快就會增加。
從2015年開始,蘋果一直持續在對印度投資,以降低對中國制造基地的唯一依賴,而讓其生產基地多樣化。此前,蘋果公司選擇緯創(Wistron)在印度生產iPhone 6S和iPhone SE兩款手機。
但由于印度的制造業政策與電子元器件的進口關稅等原因,蘋果在印度制造的進度一直很慢,雖然富士康早早就接手了原來諾基亞結束手機業務后的印度工廠,準備為生產蘋果手機大展拳腳。
在蘋果近幾年多次與印度政府協商,以及以三星為代表的多家國際電子品牌企業和ODM\OEM企業不滿印度政府的政策,推遲了在印度的新工廠建設進度后,加上今年印度經濟增長突然失速的疊加影響,印度政府不得不對先前的各項與電子行業相關的政策進行檢討。
今年8月,印度政府份修改了電子制造行業的相關政策。根據最新的政策規定,單一品牌零售商銷售“先進技術”產品,在前三年內可以不滿足30%國產化的規定。
為此,10月3日,蘋果公司已選定在孟買Maker Maxity購物中心開設其在印度的首家蘋果零售店,預計將于明年9月開業。
據印度當地媒體報道,蘋果新機iPhone 11在印度非常受歡迎,印度用戶排長隊買空了這款手機,印度市場也在蘋果公司內部的地位逐漸提升。
蘋果和富士康此前曾表示,將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共同打造印度蘋果產品生產基地,并計劃讓該基地也成為向全球范圍內出口“印度制造”iPhone的據點。同時印度IT和電子部長Ravi Shankar Prasad表示,印度政府希望iPhone制造商擴大在印度的制造基地,并將該國用作出口重心。
在此之前,中國內地深圳的富士康基地和鄭州富士康基地,是全球最主要的iPhone手機生產基地。而中國內地也經常拿這兩個基地來作為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重要性的標本來進行對比。
不過,印度媒體這報道一出,不管是不是真的可以節省20%的成本,或者能不能節省成本,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蘋果真的把iPhone手機生產,開始嘗試移出中國。
與上次把Mac電腦產品繼續留在美國生產不同,這次移出的iPhone手機產品,幾乎代表了整個消費類電子行業的制造能力,包括生產技術能力,以及供應鏈配套能力。
以前,中國內地在中國制造的優勢上,一直以自己的成本作為競爭優勢。在對標美國市場的時候,就說自己的人工成本低,供應鏈反應速度快,以對標印度市場的時候,就說自己的產業配套能力強,員工素質高,生產效率成本低。
然而,回想十年前中國內地市場,當時不也是類似現在的印度。
如在電力配套方面,十年前中國內地的企業,同樣要面對時不時的停電事故,多數大型工廠同樣要建自己的發電車間,每周至少準備二到三天沒有市電供應,自己發電才能生產。
至于運輸方面,從前段時間超載車把橋壓垮的新聞就知道,中國內地的運輸成本有多高了,至多是運輸時間上,有高速公路網的地方會快一些,而普通路面上,中印的堵車指數就是同期的現在相比,也相差不多,中印的普通路面一樣的堵。
另外,中國內地一直認為自己的員工素質高。不可否認,經過2000年——2010年十年的國際大廠培養,中國國內在2010年——2015年間,行業享受了一波充沛的熟手員工紅利。也正是這一波在上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后,在不斷撤出中國國內過程中留下了大批熟手員工,促成了中國國內電子消費類企業快速發展擴張,完成了承接國際市場產能轉移。
然而,這一波熟手員工紅利很快就在2016年被中國國內市場消耗光,中國國內的員工荒成為了全行業的難題。如果不是多數企業完成了行業兼并擴張與幸運的接入了資本市場,有了資金實力來對產能進行半自動化技術改造升級,大量節省一線生產員工用量的話,中國制造可能在當時就開始停滯了。
即便是這樣,回頭再看,中國國內的消費類電子制造業從2017年開始,都是在帶傷運行,隨著規模與內傷的雙重積累,從2018年到現在,消費類電子行業不斷有企業爆雷。
而這一切都證明,中國國內并不成在什么員工素質高的普遍現象,否則,一個幾億勞動力人口的國家,不會連到工廠上班的員工都招不到。而這幾億勞動力人口中,還包括了每年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和所謂的職業技校畢業生。
現在中國國內又在高唱所謂的工程師紅利比別的國家強,總認為中國國內的制造業體量全球最大,就能解決一切制造業上遇到的所有難題。
然而,不管蘋果之前如何強調其產品在中國國內制造所帶來的便利,但從目前蘋果產品即可以在美國生產,也可以在印度生產來看,中國國內的制造業產能,對于全球市場來說,并不是必需或必然的選擇。
實際上,從李星在與制造業內專業人士交流時發現,真正影響生產力水平的,產地和員工因素并不高,真正的核心因素,更多的是組成生產要素的生產組織方式和能力。
更現實一點來說,一套可執行的現代化生產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解決所謂的員工素質影響,讓多數勞動力人口成為真正的產線員工。
而且,即便是拋開蘋果的產品,中國國產品牌手機里,小米、華為、OPPO、vivo等,早就在印度設廠,完成了印度制造轉型。從這點上來講,哪有什么中國制造強過印度制造之說,至少在手機行業里,并不是核心的理由。
并且,當越南和印度每年生產的手機都接近3億部的情況下,再標榜中國國內的手機制造業有多強大,是不是也有點自欺欺人。而國際品牌為什么會把訂單下給中國國內的ODM廠商,其中更多原因,到底是出在哪里,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相信或明白。
當中國國內的中小型ODM廠商和供應鏈廠商頻頻出現狀況的時候,面對印度制造業從消費類電子行業一點一點的蠶食過來,國產供應鏈企業也該有些想法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