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印度增資擴產iPhone手機
鴻海(2317.TW)近日公告稱,旗下富智康(2038.HK)透過子公司轉投資加碼印度當地公司1900萬美元(約合新臺幣5.73億元),深耕行動及通訊用消費電子產品。
公告內容顯示,在芬蘭注冊成立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TNS Mobile Oy,已向在印度注冊成立的直接附屬公司TNS Mobile India Private Limited,注資總金額1900萬美元(相當于約13.585億印度盧比),作多種用途,包括作為額外營運資金。
富智康預期TNS Mobile India在注資后,發行股本總額將增至約14.67億印度盧比,其中99.999993%將由TNS Mobile Oy持有。TNS Mobile India主要業務包括銷售、進出口、經銷、維修及處理作行動及通訊用途的消費電子產品,其中包含但不限于通訊設備、穿戴式裝置、電子書及無線和射頻裝置。
富智康積極布局印度,12月初曾公告間接投資印度注冊直接附屬公司RisingStars,注資金額9999萬美元(約合7億人民幣),布局手機、通訊工具和電子產品及相關軟體專利及程式。
據臺媒報道,富智康此前曾表示,隨著中國內地品牌客戶旗下印度業務持續成長,今年上半年富智康在印度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重約31%。
富智康收購了原來諾基亞在印度的工廠,成為印度最大OEM產能基地,富智康加大在印度的投資,主要是為了提升代工產能,目標是在印度當地爭取更多前往當地布局的新中國內地客戶。
同樣在印度布局的還有連年與印度政府爭取優惠政策的蘋果,據日本媒體報道的消息顯示,蘋果可能會把iPhone SE的升級款iPhone SE 2(或iPhone 9)放在印度進行組裝生產。
作為拉動明年春季銷售的廉價版iPhone新機型iPhone SE 2(或iPhone 9),蘋果希望能夠讓憑借其小屏特點,重新吸引歐美市場的老客戶留在IOS陣營里面,即便是作為備用機角色也無所謂。
據李星從產業鏈了解的信息顯示,富智康在印度已經順利量產iPhone XR機型,而iPhone SE 2(或iPhone 9)設計,基本上是沿用iPhone 8的顯示屏尺寸設計,里面元器件則是塞進了大部分iPhone XR的東西,所以供應鏈與iPhone XR重合度很高,對于印度富智康來說,產線轉換難度并不高。
印度、越南都希望復制中國制造業務,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蘋果很早之前就一直希望在印度開展包括手機制造在內的業務,并且由于華爾街IT界印度裔高管很多,蘋果與印度政府間的溝通并不存在阻礙。
但是由于蘋果前期的供應鏈資源重點放在了支持中國內地設廠的廠商,因此在供應鏈轉移上很難達到印度政府的本土化配套比例要求,一直拿不到相關的免稅政策支持,所以直到2015年,蘋果在印度仍然沒有任何的實際業務。
2015年蘋果的代工廠緯創(3231.TW)開始在印度尋找當地制造產能基地,在得到蘋果的支持下,2016年在印度班加羅爾(Bengaluru)建造了第一家蘋果手機組裝工廠,開始在印度組裝iPhone6代蘋果手機,2018年開始又增加了iPhone7代的蘋果手機在緯創印度工廠組裝生產。
印度的班加羅爾、清奈(Chennai)、諾伊達(Greater Noida)是印度三個主要的手機制造基地,其中班加羅爾是緯創給蘋果建的產能基地所在地,清奈則是鴻海接盤的原諾基亞手機工廠所在地。
在爭奪中國國內手機品牌的訂單上,主要是由富智康與聞泰設在印度的產能之間進行,不過由于小米近期開始調整OEM廠商布局,聞泰在印度的產能開始轉向與三星、OPPO、vivo合作。
而三星原來計劃在印度開建的印度最大手機制造產能基地計劃,也遇到了與蘋果當年差不多的印度關稅政策問題,暫時延期了執行,所以三星印度工廠產能滿載后,剩余的訂單就有望轉給了泰印度工廠。
印度政府的經濟改革在渡過了日用品產能國產化后,也開始進入到了制造業升級的關頭,因此印度政府希望能借鑒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經驗,把生產力要素要求較低中國內地的家電與手機制造產能給復制到印度,完成印度的制造業產能升級,并拉動其經濟發展。
因此從去年開始,中國內地的家電與手機制造廠商在經過了十年前手機功能機時代的中國內地廠商印度大撤退之后,再次集體步入印度。
與上一次的只是終端品牌在印度發展業務為重心不同,這一次的印度掘金,中國內地廠商把中國內地的供應鏈企業也帶了過去,形成了從資本到產能的整體組合,從目前來看,競爭力與當年完全不同。
而且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風險越來越高,全球供應鏈都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地方尋求備份產能,而在全球市場上,能夠保持政局相對穩定,又可以被歐美國家集體認同的,印度無疑是首選。
實際上,在上一次全球產能轉移過程中,中國內地的上一站是東南亞,其中馬亞西亞、泰國以及后來的越南等,都曾是歐美制造業重點輸出的地方。
不過由于當地的政局不穩定,后來這些轉移的產能漸漸衰落,只有越南保持了相對的外資投資增長。
實際上,這一次全球供應鏈重鉤過程中,東南亞同樣是大家最先把目光投向的地方,但是原來的擔心并沒有消除的情況下,大家還是謹慎的避開了這些地方,寧愿往政府友好程度并不高的印度。
事實上,越南政府為了在這一次全球供應鏈重鉤中真正的站穩在全球市場位置,執政越南共產黨還對外承諾放棄專政,并全面引入西方小政府政體制度,實施全民普選,全面開放市場。
而在市場層面上來看,東南亞是20億人口的大市場,印度則是15億人口的大市場,都是有可能接替中國內地市場的下一個經濟增長引爆點。相比松散東盟控制下的東南亞市場來,相對統一的印度市場也更容易走在前面。
而不管是印度政府,還是越南政府,主動在經濟改革甚至政治改革上配合全球資本市場的需求,也都是看準了自己擁有的龐大人口資源市場輻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