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鴻海(2317.TW)董事長郭臺銘帶領40名包括主要事業群和各級主管的龐大代表團前往印度考察市場。
此前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在2006年隨大客戶諾基亞一起到印度欽奈設廠,高峰時曾有6800名工人。但由于客戶數量不斷減少,在2014年12月24日富士康關閉了這家工廠。不過當時富士康表示,未來如果有商業價值和客戶需求,還會考慮繼續在印投資手機制造。
郭臺銘在印度表示,今年是鴻海集團進軍印度關鍵的一年,印度揭示了印度制造、數字印度(DigitalIndia)和潔凈印度(CleanIndia)的目標。未來鴻海集團在印度會采取不同的商業模式,與印度的電子商務、在線購物和新一代的營銷及客戶服務等展開垂直整合的合作關系。
鴻海的重要手機代工客戶中,印度的MMX和大陸的小米,都曾希望富士康能在印度幫他們生產手機,但此次鴻海集團并不僅僅是為設立手機代工廠而來,主要的任務是評估在印度設立包括手機業務在內,還有面板制造、物聯網(云端運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智能工作網絡)等產業全面切入印度市場的可行性,從代工轉向進口替代。
不過業界指出,鴻海的現階段的主要競爭力還是來源于龐大基數的低成本熟練員工,鴻海再次進入印度,最根本的動力還是來自于成本考慮,跟鴻海集團要積極布局大陸、巴西及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市場的目的是一樣,這些市場未來將會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區塊,也是人口眾多、具有龐大內需消費潛力的市場,可以給鴻海提供商品輸出的同時,也能獲得充足的低廉勞動力。
日前有消息稱,富士康將把深圳2500萬部產能的手機產線搬遷到內地河南鄭州,也間接的表明鴻海的成本支出壓力越來越大。
雖然鴻海再次入局印度的可能性很高,并且提出了更多輕資產的項目入駐,但從地緣政治和制度風險來說,主要業務仍為代工的鴻海,原來所面臨的那些挑戰仍然存在,去年關閉富士康印度工廠就是例子。
其實除印度關閉了原來的工廠外,鴻海在越南的投資也陷入停滯,鴻海2008年申請在越南永福省投資2億美元興建手機零件廠,獲得越南政府許可。但富士康直到今年也未完成此項投資的建設,并在日前公告宣布停止該投資案,永福省政府也決定收回投資許可。
鴻海大動作進入印度,其實也跟臺灣當下的選情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民進黨當選,采取的政策跟大陸意愿背離的話,親民進黨的鴻海集團內部把印度作為備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