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手機市場的手機市場增長由換機的剛性需求,轉向升級的隱性需求,市場進入飽和,出貨增長停滯的現實情況下,全球的手機廠商們開始瞄準了另一個人口比肩中國的國家——印度。
近日有消息稱,華為已接到印度官方批準,可以在印度設立手機生產工廠,成為第一個在印度實現自主生產的中國手機制造商。鴻海(2317.TW)旗下富士康也決定重返印度,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10~12個新廠區,招收約120萬名員工,幾乎是復制了另一個中國大陸代工體系。
宏達電(2498.TW)早前也跟印度GlobalDevicesNetwork廠商達成合作建廠協議,計劃7月份開始生產手機。
此外,三星和收購了摩托羅拉的聯想,同樣都有與印度接觸,希望在印度生產低級智能手機。印度的手機市場剛剛進入2G轉3G網絡的時期,處于智能機替換功能機的市場爆發階段,參照中國國內前幾年的市場行情,年增長率超過二成以上,以目前約1.5億支的智能手機市場保有量看,每年的凈增長數量就可以養活很多工廠。
由于針對印度市場的低端機型普遍利潤偏低,手機廠商才有意愿轉移到印度生產,希望通過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稅收政策差異來維持一定的營運收益,但是除了富士康體系以外的廠商,像華為、三星、聯想、宏達電等,觸控顯示面板的供應鏈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國國內。
隨著終端廠商在印度落地,供應鏈的產品服務也必須跟進,從國內競爭,走向海外搶食。但在面對一個市場規則與產品生態環境幾乎完全不同,一個是東方以人為主體的人情關系市場,一個是西方以契約為主體的法制規范市場,整個手機產業鏈上的廠商,都可能要把原來的很多產品加工與服務規范進行大幅度調整。
特別是生產觸控顯示面板的TP廠商,未來將會面臨更多產品出口印度市場,服務印度市場的機遇和挑戰,這對于很多沒有做過出口生意,沒有多少外貿經驗,又沒有供應鏈服務機構扶持的TP廠商來說,前期更多的是挑戰。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產品包裝設計,如果觸控顯示面板產品要出口到印度,包裝材料除了要滿足印度海關的要求外,還要能承受長途運輸過程中各種交通工具所帶來的防護需求,如海運的防潮、防震、陸運的防高溫等。這對于一些本來利潤就不高的產品類別來說,昂貴的保護膜選材和包裝設計,就會壓垮多數的企業。
如果真的產品因包裝出現問題,按國內傳統的做法,TP廠派個員工,拿著化工溶劑危險品去印度返工的話,估且不管這個化學溶劑會不會被印度政府管制,萬一哪個員工發生意外不適,印度官方查到有接觸到化工溶劑危險品,結果就不是像國內這么簡單的賠錢了事,在苛嚴的職業防護法律下,可能整個供應鏈上的廠商都會被你的無知給拖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