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全球出貨量最大的觸控芯片廠商敦泰科技(5280-TW)公布,將通過股份轉換的方式并購顯示驅動芯片廠商旭曜科技(3545-TW)。
換股比例為以每1股敦泰科技普通股換發4.8股旭曜科技普通股,并購及股份轉換基準日暫定為2015年1月2日。若以4月3日(敦泰科技及旭曜科技董事會決議前一個交易日)當天的收盤價計算,此番并購之中,旭曜科技的溢價率為11.42%。
“并購旭曜可以令敦泰觸控IC和LCD驅動IC的整合進度加快,為服務in-cell市場打下基礎,當然也會對on-cell產品有幫助。”此時身處臺灣的敦泰科技市場副總裁在接受手機報時如此說道。
4月8日,敦泰科技股價下跌6.98個百分點,市值蒸發11.57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37億元),旭曜科技下跌4.84個百分點,股價走勢反應出投資者對上述并購方案信心不足。
買一張in-cell的門票?
“敦泰和旭曜此前各自都在開發集成了觸控和顯示功能的IC產品,然而就旭曜本身的情況來看,因為對觸控領域的積累不足,研發進度不如預期,敦泰并購旭曜實際上是技術互補。”一位旭曜科技中層對手機報表示。
上述旭曜科技中層談到,目前市場上也還沒有其他IC廠商能夠量產集成觸控和顯示功能的IC產品,同行都在比賽誰先開發出來,因此雖然明年1月2日是兩家公司真正合并的日子,但是預計今年第三季度雙方技術團隊就會一起配合開發新產品。
觸控和顯示整合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中在多種技術方案中,in-cell可謂是整合程度最深的,而且蘋果作為智能終端產品設計的風向標,對使用in-cell非常明確。據手機報了解,繼iPhone5使用了in-cell觸控顯示屏之后,蘋果下一代手機iPhone6仍會繼續使用in-cell技術,而這更加堅定了業界對開發in-cell技術的信心。
不過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李星認為,上述雙方合作首先的目標應該是優化敦泰的on-cell產品,on-cell之后才是in-cell。
時下,原來做LCD驅動IC的廠商,如臺灣聯詠科技Novatek(3034-TW)、晶門科技(2878.HK)等紛紛開發整合觸控功能的芯片,即便是旭曜科技也在試圖將觸控IC納入囊中。此前,瑞薩計劃出售與力晶、夏普合資公司瑞力,全面退出中小尺寸顯示驅動IC市場,便吸引國際觸控芯片大廠博通(Broadcom)、新思(Synaptics)直接競標,希望取得顯示驅動的技術。
據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了解,敦泰科技早前也通過各種渠道,大力招攬顯示驅動IC大廠日本瑞薩的技術人員,加快自己的顯示驅動芯片開發和on-cell電容驅動芯片產品優化。
李星認為,在on-cell、in-cell市場份額攀升的情形下,敦泰科技作為主控觸控芯片的廠商也面臨著開發或吸收顯示驅動技術的需求,繼續鞏固自己在芯片的市場領先地位,并購旭曜科技可以彌補自己在顯示領域的短板。
爭奪供應商資源?
“除了技術互補之外,兩家合并之后規模更大,此時去跟臺積電、聯電談會更簡單。”上述旭曜人士談到。
目前平板顯示產業鏈的情況是,京東方、南京熊貓、華星光電等一起投了多條8.5代線,在大尺寸的液晶電視市場增速有限的情況下,轉戰中小尺寸市場已經十分必要。玻璃面板資源越來越多,而與此同時,臺積電、聯華電子(NYSE:UMC)等主要的晶圓代工廠并沒有相應的擴大產能,今年觸控、顯示廠商之間將爆發供應商資源爭奪戰。
對于股價走低的問題,聯詠科技一位高層對手機報談到,in-cell有可能是未來觸控顯示技術的主流,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優勢早早進行布局也是合理的,但是短期不太可能量產,因此對敦泰科技業績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反而會被旭曜較低的利潤率拉低利潤率水平,影響投資信心。
旭曜科技于2006年成立于新竹科學園區,2007年掛牌上市,2013年全年營收為93.62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19.37億元),凈利潤為3.64億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7531.16萬元),凈利潤率為3.88%。
敦泰科技2013年全年營收達到48.53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9.82億元),同比增長2%;實現凈利潤12.7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6億元),是獲利最高的觸控芯片廠商,凈利潤率高達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