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報》舉辦的“觸控顯示時代:春秋走向戰國”的論壇中,南京華睿川高級項目經理劉寧現場表示,華睿川主推G+FF膜結構觸摸屏,但并不看衰OGS。“隨著OGS良率和產能的提升,可能未來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他認為,雖然相對于ITO薄膜方案來說,OGS方案的BoM成本更低,也更加輕薄,但是它有先天的不足。“首先良率偏低,滲透率并不理想,其次玻璃強度低也造成成本的升高。”而G+FF、G+F薄膜方案的成本卻在不斷下探過程當中,所以膜結構在中低端的市場競爭力會不斷加強。“所以我們認為G+FF是穩守中低端市場、競爭中高端市場。”
以下為劉寧現場演講實錄:
2012年之前,膜結構觸控由于性能方面的劣勢,不被市場看好,大家轉投G+G結構。但是ITO在電阻阻值方面逐步改善,觸控效果與玻璃越來越接近,而且供應鏈也逐漸成熟,所以它的市場認同度在逐步提高。國內廠商的選擇,包括大陸中低端智能機的放量,成本優勢遠勝于玻璃結構,G+F結構、G+FF結構持續增長。
觸控手機增長雖然放緩,但是總體量的基數在上升。大陸地區手機用Film觸控面板,膜結構2012年的市場占有率是48%,2013年達到56%。
2013年上半年,G+F、G+FF產品市場占有率為37.73%,2013年下半年數據已經增長到40.9%。這是比較實在的。
我主要關注的是G+FF和OGS。我們認為G+FF和OGS是競爭對手,華睿川主推G+FF,但并不看衰OGS。隨著OGS良率和產能的提升,可能未來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拿膜結構和玻璃結構做對比,由于G+FF方案有更輕薄、高良率、低成本的優勢,符合下游行業低成本、輕薄化的需求,因此在中低端得到廣泛認同,也是國內ITO薄膜廠商的重點發展方向。目前華睿川主推G+FF結構,努力于減薄,它的厚度不能像OGS那么低但可以逐漸靠近,還有更低的BoM成本,更高的光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膜結構產品會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
相對于ITO薄膜方案來說,OGS方案的BoM成本更低,也更加輕薄,但是它有先天的不足。首先良率偏低,滲透率并不理想,其次玻璃強度低也造成成本的升高。iPhone采用in-cell,三星采用高階on-cell,OGS盡管良率在提升,成本也一直在降,但是G+FF、G+F薄膜方案也是在不斷下探的過程,所以我們認為膜結構在中低端的市場競爭力在不斷加強。
談一下華睿川的定位。薄膜方案的定位在中低端,但是未來G+FF超薄,通道越來越多,觸控效果越來越好,所以我們認為G+FF是穩守中低端市場、競爭中高端市場。
這是目前膜結構的優勢在于良率高,成本低,技術成熟。這是客戶的成本需求,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較實在的一面。G+FF單層多點,目前受制于生產良率比較低,對于材料的應用上還有一些問題,所以目前G+F單層多點推的并不是很理想。像0.75的G+FF、超薄G+F,這是目前華睿川出貨的厚度,優勢大家都一樣,印刷黃光、激光印刷良率優勢很明顯,包括成本優勢。當然也有不足,比如說超薄材料的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出現凸點怎么解決,相信歐菲、信利等各位廠商也會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