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市場再次占據了手機行業的"熱搜榜"。
今年三月份,印度政府為鼓勵國內產業生產的本地化,將移動設備的進口稅率由原本的6%大幅調高至12.5%,讓出海成"癮"國內手機廠商內傷一片。
隨著華為不久前對外透露,"印度政府通過了其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建立工廠的提案",確定將在一度建廠之外,金立、OPPO、vivo也都曾表示出將在印度建廠的強烈愿望。中國制造轉向印度制造,成為了國產手機廠商的下一站的目標。
與此同時,在伴隨著手機終端廠商扎根印度,手機供應鏈在國內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手機供應鏈將加快"出海"速度。
據富士康內部人士透露,富士目前康已經開始在印度東南部的安德拉邦(AndhraPradesh)生產第一批智能手機,首批客戶是小米和富可視,并計劃2020年前將在印度投資20億美元,興建10~12間工廠來生產手機及消費性電子產品.......
新一輪的國產手機供應鏈集體遷徙或將就此拉開帷幕。
印度手機市場上升空間巨大
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2014年印度總人口超過12.7億,手機普及率約為65%,遠遠低于全球手機平均普及率87%。而根據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的調研數據顯示,2014年印度手機出貨量2.6億臺,智能手機0.77億臺,占比為30%。
目前印度正處于從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過渡階段,智能手機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據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預計,2015年印度智能機年銷量將達1億臺,2016年將達1.3億臺,2017年,印度智能機出貨量將超越功能機。
龐大的人口基數、巨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需求,讓印度成為國產智能手機出海首選、必爭之地。
然而,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對應的卻是空白的供應鏈。據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研究數據顯示,2014年印度的手機主要來源于中國及越南,其中中國占據66%份額,僅有23%份額是在印度本土以進口半散裝件(SemiKnockedDown,以下簡稱"SKD")進行簡單組裝,其中三星就占據絕大部分。
如今國產手機集體奔赴印度,數據顯示,2014年金立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占比為1.7%,小米1.5%,聯想1.4%,中興0.2%。經過半年的努力,2015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市占比約為8%,半年時間增長了一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國產手機掀"印度制造"熱潮,催生新一輪供應鏈轉移
今年,印度政府為了鼓勵和扶植本土手機企業的成長,自3月起上調了移動設備的進口稅率,將移動設備的進口稅率由原本的6%大幅調高至12.5%。
為了搶搭進口關稅調整利多,印度主要手機大廠日前進口半散裝件SKD數量增加1倍。據CybexEximSolutions公布數據發現,2015年第2季印度整體SKD進口數量增加64%,增至1814萬件,其中以手機為大宗。印度手機兩大本土品牌Micromax與Intex在2015年6月共進口了690萬支手機SKD,2014年同期只有340萬支。
業內人士指出,SKD進口幅度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受到印度政府決定修改進口關稅架構而帶動,因為在印度國內組裝成本遠比國外進口便宜。
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覃宏昂表示,國產手機想要在印度市場占得先機,必須解決渠道及本土化兩大難題,其中本土化包括產品本土化和營銷本土化,而"印度制造"無疑是最為直接的方法。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產手機廠商對媒體表示,在當地生產組裝和以貿易的方式進口,兩種的稅率差可以達到10個百分點甚至更高。
不久前,國內知名手機方案商沃特沃德的百萬俱樂部也落地印度,旨在深入印度本土建廠制造、提供本土化服務。沃特沃德事業部總經理孫斌在接受《手機報》采訪時也明確指出,印度在整機方面關稅的提高是開啟百萬俱樂部的主要原因之一。
實現"印度制造"利好國產手機本身之余,更是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
據悉,印度正在發展工業化制造,加上其人口眾多,就業需求大,極其需要像手機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總理莫迪希望以關稅等方式鼓勵外地廠商在印度當地建廠,其中手機以及芯片周邊行業首先受到影響。據悉,印度商工部頻頻派員至各大品牌及ODM廠,祭出優于市場行情的租稅優惠,希望廣納全球投資,推進印度制造業發展。
雖然印度目前并沒有所謂的手機產業集群,如今富士康及國產手機紛紛在印度建廠組裝,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如觸摸屏、攝像頭、PCB等企業也將逐漸向印度本土轉移,最終將實現整個手機產業供應鏈有中國制造向印度制造轉移。
對此,沃特沃德百萬俱樂部的負責人汪青山表示,隨著印度手機產業的發展,再加上關稅、政府等方面原因,國內手機供應鏈轉戰印度是趨勢,而且他認為這趨勢實現"應該不會很久,大概兩三年時間。"
覃宏昂也認為,手機供應鏈向印度轉移是必然趨勢,但何時實現暫時還說不準。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手機報》表示,供應鏈現在還處于觀望,但這種觀望只是在選擇合適的時機,向印度轉移已然是大勢所趨,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