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ell最優,TOL最具性價比——OGS 深度剖析。最近 OGS 這個概念在國內挺火的,OPPO Find 5 官方宣傳頁上的“最先進的 OGS 屏幕貼合技術”,魅族的“單玻璃全貼合”,說的就是這個,除此以外,優思小C和佳域G2S也都宣稱采用了OGS 全貼合技術。
微博上更是關于OGS的討論有很多,比如:
萊寶高科(002106)周二在深交所互動易上表示,公司OGS產品從玻璃基板至最終成品的直通良品率目前已超過60%。OGS即一體化電容式觸摸屏,是一種在保護玻璃上直接形成ITO導電膜及傳感器的技術。一塊玻璃同時起到保護玻璃和觸摸傳感器的雙重作用。
歐美圣誕節期間,觸控筆記本電腦的銷售成績一枝獨秀,為此英特爾決定加大明年對OGS面板采購力道,預訂產能將較今年大幅增長3-5成,超出此前預估值將近1倍。受益OGS超級本需求超預期,國內上市公司中可關注布局較早的超聲電子和萊寶高科。
那 OGS 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OGS簡述
OGS,全稱 One Glass Solution,字面上的意思是單玻璃解決方案,其定義目前比較混亂。一部分技術文檔將OGS解釋為一個大類別,包括觸控面板廠為主導的 Touch on Lens 方案,以及液晶面板廠商為主導的 On-Cell和In-Cell 內嵌式觸控方案(本文同樣如此理解);而更多的解釋把 OGS 直接等同于 Touch on Lens(簡稱 TOL,類似技術還有 Sensor on Cover、Window integrated Sensor Touch、Direct Patterned Window等復雜的命名),指的是將觸控傳感器與保護玻璃結合,觸控模組的結構可簡化成一片玻璃的觸控面板技術。
in-cell, on-cell, TOL結構圖(點擊查看大圖)
TOL
傳統觸控面板采用的是 G/G(Glass-Glass)和 G/F(Glass-Film-Film)解決方案,前者雙片玻璃的貼合良品率偏低,后者高階 ITO薄膜材料制造門檻較高且成本昂貴,兩者在厚度、重量和顯示效果上均未達到最優。在電子消費品輕薄化的趨勢下,終端制造商們對傳統觸控面板并不滿意,尤其在 AMOLED 面板推出后。
為了滿足終端制造商的要求,同時降低成本,大陸與臺灣的觸控面板廠商在近幾年積極發展 TOL 技術。TOL 技術,一體化電容式觸摸屏,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塊玻璃同時承擔保護玻璃和觸控傳感器的雙重作用,這樣既節省廠商的物料和貼合成本,又減輕了屏幕重量和降低了厚度,增加了透光度。
TOL 技術有兩種制造工藝,小片制程(Piece Porcess)和大片制程(Sheet Process)。
小片制程是先根據屏幕大小將玻璃基板切成小片,再強化,最后進行觸控線路的鍍刻。小片制程生產難度高,不具規模效益。
而大片制程則是先加工,再切割。大片制程相比G/G方案和小片制程都更具規模生產效益,更省成本。大片制程的主要問題在于切割會弱化玻璃邊緣的硬度,但現在新型的強化劑已經可以通過二次強化將玻璃硬度恢復到較高水平,大片制程在技術難題攻克之后更具性價比。目前出貨的 TOL 觸控面板大部分使用的是“大片制程”。
液晶面板廠商則傾向于將觸控組件內嵌,其中有兩種解決方案 On-Cell 和 In-Cell。On-cell 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間的方法。In-Cell 更加徹底,將觸控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
In-Cell
三星在 AMOLED 上的壟斷,對 iPhone 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于是蘋果在 TFT-LCD 觸控技術的輕薄化上入手,In-Cell 技術剛好就符合蘋果的要求,而 In-Cell 技術恰恰也需要蘋果龐大的需求量和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進而驅動觸控IC廠商和面板商合作攻克 In-Cell 的技術難題。
On-Cell
On-Cell 主要應用于 Super AMOLED 面板,技術較為成熟。與 TFT-LCD 相比,AMOLED 屏幕不需要背光部分,更加輕薄,省電,優勢明顯。由于在 AMOLED 面板的市場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三星自然成為了 On-Cell 方案的最大贏家。但On-Cell 只是過渡方案,未來不會成為主流,三星將憑借著在 Super AMOLED 技術上的優勢平穩地從 On-Cell 過渡到 In-Cell 上。
8月份,蘋果與 LG Display 合作,開始量產裝載在 iPhone 5 上的 In-Cell 屏幕。發售的兩個月多內, In-Cell 屏幕良品率不高一直是導致 iPhone 5 產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沒有其他廠商敢這么早,如此大量地采用 In-Cell 屏幕。可以說, iPhone 5 推動了 In-Cell 技術的發展,或許在明年下半年,In-Cell 屏幕將成為中高端手機的主流配置。而反過來,由于在 In-Cell 技術上不具備優勢,失去蘋果的大量訂單后,大陸和臺灣廠商加快了 TOL 技術的研發。
In-Cell 最優
在將觸摸面板部件外置于液晶的方式中,就算是在 TOL 技術下(觸控線路印刷、鍍刻在保護玻璃上),液晶和觸摸面板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全貼合,兩者之間存在物理空間,在液晶面板的上面和觸摸面板的下面會反射外來光線,相互也會來回反射,因此,外來光線較強的時候,屏幕的可視性會降低。同時由于光線不夠集中,也會造成一定的模糊感,從屏幕側面看會尤其明顯。觸摸面板部件內嵌的話,便可抑制反射現象。所以,三種技術中,使用In-Cell 技術的屏幕顯示效果最佳。
輕薄程度上,In-Cell 同樣最有優勢,相比 TOL 要薄0.4mm左右,TOL 與 On-Cell 相差不大。
發展方向:In-Cell 高端,On-Cell 過渡,TOL 中低端
In-Cell 是 OGS 的最終方向。In-Cell 技術成熟度較高的情況下,預計在明年下半年,高端手機中,除三星之外的品牌將大量選擇 In-Cell 屏幕;而 On-Cell 屏幕在 Super AMOLED 的支撐下在一定時間內還是三星的首選,具體時間取決于 In-Cell 技術的發展;而 TOL 技術性價比最高,將在明年上半年成為二線品牌的最好選擇。但由于改進效果有限,TOL最后會取代G/G和G/F方案,定位在中低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