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機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攝影愛好者普遍通過手擰鏡頭配合肉眼觀察大法達到照片對焦的目的。這樣的方法最大的弊端莫過于誤差巨大,經常出現拍照時認為已經對焦,可是沖印或其他后續編輯時才發現出現了對焦失敗的情況。
因此,自動對焦的技術應運而生。自動對焦有多種技術類型,目前來說,最常見于數碼相機與智能手機的對焦方法屬于“對比度對焦”,也稱之為“反差對焦”。
該方法是通過檢測圖像的輪廓邊緣實現自動對焦的。圖像的輪廓邊緣越清晰,則它的亮度梯度就越大,或者說邊緣處景物和背景之間的對比度就越大。反之,失焦的圖像,輪廓邊緣模糊不清,亮度梯度或對比度下降;失焦越遠,對比度越低。利用這個原理,輸出的對比度相差的絕對值最小時,說明對焦完成。也正是由于這種機制,你每次打開手機拍照功能時,取景畫面都會從大到小的快速變化一下,才完成對焦。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相機在焦距不同的情況下獲取相應的畫面信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是從離焦圖像中獲得模糊程度和深度信息來計算,第二種是通過一系列模糊程度不同的圖像,來計算這一系列圖像的清晰度評價值。兩種方法雖然都能夠達到自動對焦的效果,但是前者由于需要的圖像信息更少,因此對焦速度更快。這種通過算法來提高拍照時對焦速度的方法,間接的催生出了各個智能手機廠商拍照對焦速度的差別。
可是手機的自動對焦和普通相機的自動對焦不同,它不能對感光元件進行調整,那這個自動對焦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鎖入的音圈馬達來實現的,音圈馬達由線圈,磁鐵組和彈片構成,當線圈通電時產生磁場,通過磁鐵產生移動,這樣,攝像頭也就跟著一起移動,而當斷電時,線圈在彈片彈力下返回,這樣就實現了自動對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