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觸屏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現在看這文章的時候,你的手里很可能就拿著一塊。觸屏發展的最終形態,很可能就是隨意地將周圍的表面變成這種輸入,而不局限于特定設備。新加坡南洋理工的一項研究正是要幫我們做到這點。
他們研究的系統名為STATINA,只要幾個廉價的震動傳感器就能將物體表面變成輸入表面,爾后他們采用專用的算法識別這一表面的輸入。此外,如果將震動傳感器和攝像頭相結合,這一系統還可以識別多個輸入源——也就是多點觸控。通過聲音在固體表面傳播的方式,他們的算法能準確地獲取多點輸入時的序列。
跟與當下的智能機和平板觸屏不同,南洋理工的系統幾乎能用在任何表面——測試顯示玻璃、塑料、鋁材和木質表面都沒有問題。并且從目前的測試結果來看,這套系統對輸入的媒介也沒有要求——無論是手指、鉛筆或是你手邊任何順手的雜物。
STATINA并不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項類似研究,很多年前微軟的OmniTouch——能在任何的物體表面投射一塊觸屏,甚至將輸入表面直接打到你的手臂上。還有Disney Research demonstrate Touché,實現的同樣是類似的功能。
OmniTouch
所有的這些系統和研究都是指向無拘束的輸入體驗。雖然這類技術目前還處在早期階段,想象一下你的智能手表如果能內嵌一個OmniTouch,之后投射一個更大的便于輸入的界面。STATINA可以把你的IPS顯示器升級成IPS觸屏顯示器。
南洋理工的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觸屏功能的試驗階段,現在正專心于由攝像頭輔助的輸入檢測功能。同時,團隊也計劃將整個系統的體積進行壓縮變成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設備。也許在未來的某天,鍵盤和鼠標會變有某種具有復古情懷的愛好,而我們的輸入體驗會轉移到身邊的任何的物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