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將“自動調節亮度”關閉,并開啟最高亮度,從樣張中我們可以看出,紅米手機的色彩表現令人滿意,色澤飽滿、色彩銳利、顏色表現自然。
通過觀察上面的樣張我們發現紅米手機雖然采用了IPS的顯示屏,但是仔細觀察屏幕顯示仍出現了泛白霧化的效果,沒有呈現出畫面通透的感覺。相較于蘋果手機,紅米手機的這塊觸摸屏可謂差了一截,不過對于799的價格來說也無可厚非。
那么在智能手機追求輕薄化的今天,什么樣的觸摸屏技術才是發展的趨勢呢?
為了積極面對3C與行動運算裝置對于觸控顯示屏幕的薄化設計需求,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在顯示尺寸已經直接挑戰小型平板產品,在觸控顯示面板尺寸增大前提下,又得維持如智能手機般的極薄產品設計,在硬體與料件選用上,PCB、處理器、SoC與電池都有一定程度的薄化設計限制,反而是觸控螢幕模組料件仍有1~2mm的薄化設計空間。
實際上面板廠和保護玻璃供應商,早已搶進薄型觸控市場,尤其是現有智慧型手機業者,積極想在產品進行區隔設計,而薄化的觸控解決方案,正是可讓顯示模組積極改善料件厚度與實際觸點偵測反饋表現的應用設計,在觸控顯示模組的設計方案中,業者除要求保護玻璃需具一定程度的硬度表現,也須在抗雜訊、提升觸點偵測精度、料件厚度各方面進行最佳化設計。目前面板與玻璃制造商,正加緊腳步開發In-cell、On-cell與OGS(One Glass Solution)不同觸控方案的整合觸控式顯示模組設計。
改善保護玻璃薄度與強度 增加更多薄化優勢
不管是In-cell、On-cell或OGS設計方案,其實都必須在保護玻璃上具一定程度的強化,因為觸控屏幕表面為裝置與人機介面互動最頻繁的區塊,觸控螢幕不只在中央點或是屏幕四角,都必須維持一定程度的硬度與保護效果,以達到保護內部的觸控設計與LCD顯示設計,復雜度相當高,保護玻璃的薄化與強度提升雖然看起來是彼此互斥的設計概念,但實際上在新穎的材料科學挹注下,目前已有顯著的突破成果。
而觸控屏幕模組的薄化基本要求,即于保護玻璃進行薄化的效益最高,因為保護玻璃的功能單純,若能有效薄化不但可以讓觸點偵測的條件更好,追蹤觸點的效能表現也能藉此提升,但麻煩的是玻璃材質在薄化后于材料硬度與強度需要進一步強化,才能滿足觸控屏幕大量壓按的使用情境,目前薄型化的保護玻璃在材料已有相當大的進展,玻璃硬度可以達到500~800MPa,應用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材料品質綽綽有余。
內嵌式觸屏設計 In-cell/On-cell各有優劣
解決完觸控模組的保護玻璃材料強化與薄化需求,其實在顯示屏幕模組內的結構簡化,也可收到積極薄化的設計效果,目前常見的電容式觸控屏幕內部結構薄化設計,主要有內嵌式(In-cell)、On-cell及單片玻璃方案(OGS)等設計方式,以下將就三種方案進行說明。
目前較熱門的觸控顯示模組薄化方向,以內嵌式In-cell方案為主,在終端產品導入的廠商不乏國際大廠,如Apple、Samsung、sony ericsson等業者均有對應產品導入內嵌式In-cell方案觸屏設計方案。
以Apple的狀況是與LG Display(簡稱LGD)合作開發In-cell面板元件,以供應旗下iOS Device的產品應用需求。Samsung的方向為采用精簡型In-cell設計方案、同時多方進行In-cell的專利布局,并挾自身的半導體產制資源,積極開發對應之觸控IC。
In-cell的技術方案目的,是要讓LCD的透光率提升、減輕背光輔助的功耗需求,不僅可讓產品的顯示品質提升,也能因為結構簡化、薄化使整個顯示模組的厚度大減,達到積極為終端設計產品進行薄化設計的開發目標。
In-cell只是個概念,各家大廠的作法大多略有出入,而且為了規避In-cell不同技術概念的專利侵權問題,大廠也挖空心思利用感應層、驅動層、導電膜不同的排布組合,一方面優化In-cell面板的觸點偵測與追蹤效能、一方面提升In-cell面板的顯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