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在很多領域的應用很誘人,但專家指出其中也可能蘊藏一定的風險。比如,當前的人臉識別技術多數主要通過平面二維采集人臉并與五官相對位置進行識別。實踐中可能出現以照片形式蒙騙識別機器的情況。人臉識別推廣應用以來,不時有黑客借助照片,通過車站、機場等人臉識別系統的事件。這雖然和管理不善等人為因素有關系,但也說明,某些場景下單純的技術應用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與其相適應的管理措施。此外,不論是人臉識別還是虹膜識別,都受制于光線亮度和“觀看”對象的狀態。比如,如果光線不夠,或對象處于運動狀態,識別能力就將大打折扣。
因此,我們真的有必要研發更先進的、很難或不可能偽造的生物識別技術。當然更有研究前景的是大腦。基于大腦腦電波活動的新興生物識別技術確實展現出了防欺詐的潛力。
多年來,許多研究發現,每個人的“腦指紋”(即大腦對某些詞語或任務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大腦從102個人中識別出某一個人的準確率超過98%,這與指紋識別的準確率非常接近(99.8%的準確率)。
最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證實了這一點,這項技術通過跟蹤血液流動的變化來檢測大腦活動。
通過對連接人類的核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在做某項特定的需要大腦活動的事情時,比如放松、聽故事、計算數學、看情緒化的表情或者想象身體某個部位移動時,這些人被識別的準確率高達99%。
然而,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成本和難度(必須在掃描儀中停留相當長的時間)意味著,它顯然不適合日常生物的辨別。基于這個原因,研究人員轉而開始研究腦電圖(EEG),腦電圖是利用電極來追蹤和記錄腦電波模式。但這也很麻煩,有誰愿意頭上戴一頂凝膠電極來使用電腦呢?因此,這項技術一直都只能在科幻小說中使用。
最近,研究出一款置于標準耳機表面的電極來記錄腦電波的技術,為腦電波檢測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不再需要凝膠電極。但這同樣不容易操作,因為大腦一直在積極處理不同的信息,所以腦電波非常“嘈雜”。
不過,越來越先進的信號處理方法最近已經能夠減少噪聲成分,當然,這通常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隨著手機處理能力的快速增長,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夠在智能手機上完成所有必要的處理。
那么,為什么腦指紋技術還沒有被大量使用呢?
這項技術有一個缺點是它不能被雙胞胎使用,因為他們的腦電圖模式幾乎相同。更主要的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缺乏穩定性。僅僅有一次腦電圖掃描是不夠的,偶爾重新記錄(比如每月一次)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大腦的連接部位是有彈性的(它們隨著人的體驗的變化而變化),大腦的思維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然而,在肯特大學正在進行的研究中,我們已經證明了特定的音調(通過耳機播放)可以將這些變化最小化。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音調是如何影響大腦的,但我們推測,它們可能會讓大腦平靜下來,讓大腦得以進行更專注的活動。
雙重身份認證如今已成為許多銀行交易的規范,例如需要同時使用密碼和發送給手機的額外代碼。很快,紐約的銀行可能必須遵守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提出的多因素身份驗證協議,其中至少有三種身份驗證機制用于訪問具有特權訪問權限的內部系統,或加強遠程訪問功能的安全。
盡管指紋和語音識別是可行的,但基于生物特征的生物識別技術更易于被用作一種附加條件,以滿足這種新的網絡安全監管規定。如果在存儲模板上出現安全漏洞(不像指紋生物識別,一旦被入侵,就無法被替換),大腦生物特征模板甚至可以更新,以進行不同的精神活動。
此外,腦指紋還可以用來生成密碼,以代替傳統的字母數字密碼或ATM機中的PIN碼,以提取現金。例如,一個人可以把耳機和ATM機連接起來,然后在自動取款機上就會顯示一系列的取款密碼,而不用再輸入PIN碼。當正確的密碼出現時,大腦模式會發生變化——激活交易。這樣做,人們不必再擔心別人會越過自己的肩膀去偷看密碼。
此外,在受到強迫的情況下,由于壓力過大,腦指紋就不會起作用,這也讓密碼不會輕易被盜走。鑒于很難復制一個人確切的思維過程,這項技術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很可能很快就會看到基于腦指紋的生物識別應用程序,特別是作為增強認證的多因素識別系統的一部分。因此,當你看到從銀行的郵件中出現腦電波耳機時,不要感到驚訝。